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博物(ID:bowuzazhi)
年底了,是時候備點年貨帶回家了。電子支付方式使我們摸不到錢,買來買去也不覺得花錢多,可再一轉眼,哎?餘額怎麼嗖嗖地往下掉?

在電子支付盛行的今天,許多學者卻始終堅持現金的不可替代。貨币這種東西将何去何從,我們不妨追本溯源,用“博物”的眼光看看錢的前世今生。
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金屬貨币、紙币的都是中國人。今天,咱們就來看看中國最早的貨币。
脫穎而出的海貝
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在城市、青銅、文字這些文明的曙光出現以前,“交換”就早已誕生了。
最開始肯定是以物易物,各取所需。但每個人的需求可能不同:比如有人想用皮毛去換糧食,但有糧食的人需要麻布,而麻布富餘的人可能想要吃魚……這就不好辦了。
打架不好,特别不好
于是,先民們開始尋找大家都願意接受的物品作為交換媒介,這就是“一般等價物”。
在中國曆史上,曾被當作一般等價物的東西有很多:米粟、禽畜、布帛、皮革、農具、龜殼、蚌珠、動物齒角等等。經過漫長的抉擇淘汰,最終脫穎而出的是——
海貝!
海貝
海貝的個數,成為了衡量幾乎所有貨物的尺度——在經濟學中,這種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就稱作貨币。有了貨币,交換就正式成為“買賣”。
為什麼用海貝?
在遠古時代,海貝的價值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首先它很漂亮,是人人喜愛的裝飾品。對多數先民而言,海貝很可能還附加了魔法屬性——因形态契合生殖崇拜而成為豐饒多産、驅兇辟邪的護身符、吉祥物。
非洲肯亞基庫尤人的傳統服飾中,會使用貝殼作為裝飾。圖檔來源:wiki
其次,它們個頭不大,輕便易攜,且堅固耐用,不易磨損。
此外,它們的稀有度正合适:也就是相當珍稀,難以信手拈來;但也不能太少,數量不足就沒法流通。
那你可能會問了,海灘上的貝殼不是一大把嗎?住在海邊的人豈不是發了?
那你就錯了,大海裡的貝殼種類雖然多,但基于上述條件,能選作貨币的卻相當有限。據考古發現,先民将眼光主要鎖定在腹足綱(單殼,常稱為螺)的寶螺科成員,其中以“貨貝”最為常見。
活着的貨貝(黃寶螺)
圖檔來源:inaturalist.org
現代生物分類中,貨貝是個屬,古遺址出土的貝币,絕大多數都是這個屬内的貨貝和環紋貨貝兩個物種。
二者都是小型海貝,成體最大不超過2.8厘米,大多數體長1.8~2厘米。它們大小相似,重量均等,友善計數——更擁有當貨币的天然優勢。
除貨貝(黃寶螺)、環紋貨貝(金環寶螺)兩種主力貨貝外,中國古遺址、墓葬中還有一些其他種類的貝殼:虎斑寶貝(黑星寶螺)、阿文绶貝(阿拉伯寶螺)、黍斑眼球貝(初雪寶螺)、拟棗貝(愛龍寶螺)等,也有可能作為貝币參與流通。
内陸的海貝從哪兒來的?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中國最晚從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開始,海貝就被當作貨币大量使用了。貝币出土的主要區域,東至沿海,西達關中,南抵長江,北至長城,尤以中原一代最為密集且數量巨大。
河南殷墟的商代貴族墓葬,常随葬數十、數百甚至上千枚貨貝。著名的婦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貨貝更是多達6880餘枚。在差不多同時代的四川三星堆,也發現有5000枚海貝埋藏在兩個祭祀坑裡。
三星堆墓葬中出土大量海貝
圖檔來源:看看新聞
要論貝币出土量最大的地方,當屬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雲南古滇國三處遺址。其實貝币的使用範圍相當廣,曾出土過貝币的地方成百上千,幾乎遍布全國各省區:仰韶遺址、姜寨遺址、二裡頭遺址、馬家窯遺址、四壩遺址、蘇埠屯遺址……
然而貨貝主要生長在熱帶淺海區域,中原、西蜀的貝币是從哪兒來的呢?
有學者推測,其中有大陸南海産的,也有些來自孟加拉灣,甚至馬爾代夫群島。它們通過進貢或轉手貿易,輾轉集中到殷墟等經貿中心,經由工匠加工後,再通過買賣和賞賜等方式流通。
一串貝殼能買到點啥?
商代以來,随着經濟繁榮,貝币由一個一個花,逐漸變為成串使用。起初人們隻是在貨貝上打個孔,友善穿繩。後期幹脆把貝殼的背面削平,令其成為扁平的“硬币”狀,無疑更友善大量攜帶使用。
早期人們把貝殼打孔,後期将貝殼頂面磨平
圖檔來源網絡
商周時代,成串貝币的機關是“朋”,一串10枚為一朋。
漢字“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本意,就是兩串貝币,作為貨币機關使用。後因貝币系在一起的狀态,才引申出結黨、朋友等語義。
一朋貨貝能買什麼呢?
不同時代有許多記載。比如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其銘文上說:商王賞賜下20朋貝,戍嗣子以此為資,制作了這件祭祀父親的青銅鼎。
鼎的價值不好估算,再看西周年間的衛盉(hé,酒器)上,則記載了兩樁土地交易:用價值80朋的“瑾璋”(玉器)換取了10塊田地,又用價值20朋的“赤琥”(裘服)換取了另3塊田。用古今機關換算,一朋能買良田7.5~9畝。
西周青銅酒器“衛盉”
《詩經·菁菁者莪》中也曾寫道:“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若在西周,100朋能買七八百畝地,估計隻是詩歌誇張,真實文獻中極少見到這個量級的賞賜。
貨貝不夠用怎麼辦?
天然海貝數量畢竟有限,生産力繼續發展下去,貨貝越來越不夠用。于是,許多仿制貝币的替代品——“仿貝”應運而生: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花樣繁多。
随着冶金技術發展,銅貝也開始登場。比如上世紀60年代,山西保德發現一處三千年前的商代晚期窖藏,出土青銅仿貝109個——保德銅貝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金屬鑄币。
各種仿貝
銅貝幾乎擁有貝币全部的功能,還能自主切割熔鑄,明顯更好用。春秋時代起,金屬貨币盛行,逐漸取代了貝币。到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貝币實際已基本退出流通。時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貝币時代正式宣告終結。
不過在大陸一些邊遠地區,海貝仍保持着局部流通。其中雲南尤盛,明末清初許多地方還能用貨貝當零花錢(當然繳稅之類的官方行為,必須用白銀銅闆)。
圖為西漢時期雲南滇國的青銅貯貝器。貯貝器是古滇國的特色豪華器皿,專門貯存貝币,也用于祭祀祖先。雲南的身毒古道是南亞、東南亞海貝輸入中國的重要通路,滇地長期沿用貝币,或許與貨貝富集有關。
而在交通閉塞的怒江峽谷中,海貝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民間一枚貨貝,可以買一碗涼粉或一碗白酒;10枚能換一升糧食;50枚一口豬;80枚一頭牛。直到1949年,深山裡直接改用人民币,貝币才在全國範圍内徹底退場。
除古代中國外,南亞、東南亞、大洋洲和非洲的衆多文明(族群)也都曾以海貝作為貨币。最後來看看其他地方的貝币到底能買到點啥。
貝币的購買力
(1850年3月西非達荷美王國的市場物價)
撰文 | 王永生 李小隼
攝影 | 邱建明 動脈影 唐志遠
繪圖 | 蘇義 孟凡萌
微信編輯 | 阿什麼爽
本文原載于《博物》雜志2021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