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廿四節氣中,若以立春為歲首的話,今天迎來的季冬醜月中氣大寒,就是辛醜歲末最後一氣,也是一年之中最寒之時,古稱其為“歲寒”時節。十五天後,即是新歲立春。
冬令養藏,歲寒之時更須注意保暖,特别是江南寒濕,飲食起居上,“火鍋、圍巾、暖寶寶”這三樣新“歲寒三友”必不可少。在微網誌上,我還看到一美食部落客戲谑言道:“烤蕃薯、糖炒栗子和冰糖葫蘆,總能輕易俘獲冬天的我們,史稱歲寒三友。”還有諸如雪地靴、羽絨服、口罩等等各種版本的“歲寒三友”,倒是傳統的歲寒三友是啥,年輕人都不太去關心了。
南宋時期的浙江麗水詩人姜特立在《道堂以梅結屏》詩中雲:“歲寒三友要君知,不比凡花兒女姿。頗愛槎枒卻高古,正嫌糾結玷幽奇。豪誇何用錦為障,潇灑須添露作帷。可是道人多事在,橫斜請看昔賢詩。”
傳統以“松、竹、梅”為歲寒三友之說始于何時、何人已難考據,以歲寒三友為題材的詩書畫作則始自宋代。
本期題圖即為南宋畫家趙孟堅的《歲寒三友圖》,目前傳世有兩幅,一幅為扇面畫,現藏于上海博物館,題圖所采用的是另一幅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冊頁畫面局部,畫面為松、竹、梅花三種植物折枝成束的紙本墨筆寫實。南宋末期著名詩人劉克莊在其《十疊》詩中道:“天子封松作某官,相君複報竹平安。梅花一點無沾惹,三友中間獨歲寒。”松,為百木之長,有百折不摧的正直骨氣。相傳武則天在嵩山封松三品官階,詩中的“天子封松作某官”,所指即為這一典故。《禮記.禮器》曰:“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上海曹素功墨廠上世紀八十年代曾以陳毅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為題材制作一笏墨,已成為文房筆墨藏家的收藏品。
竹,有賢德氣節,白居易《養竹記》寫到:“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砺名行,夷險一緻者。”揚州八怪中的鄭燮以寫竹聞名,他的《竹石》詩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将竹之堅韌氣節描繪的淋漓盡緻。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在嚴寒中,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香氣清芬,高潔優雅,代表了君子潔身自愛的孤高清氣。唐代詩人崔道融詠梅曰:“香中别有韻,清極不知寒。”令近代學者俞陛雲在《詩境淺說》中贊曰:“上句寫梅之香韻,次句寫梅之品格,足高壓百花矣。”明代周珽的《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贊美崔道融這首《梅花》詩曰:“梅為百卉首領,韻清香遠,淡寂孤潔,最為幽人所契。唐人詠之者,偏不多見。此篇前四句,已盡梅本來豐骨面目。後四句,以對梅深情,緻愛惜之意。國家豈少孤芳之士,安得憐才者,可與言詩。”
這傳統的歲寒三友,是古人借物言志,寄物抒情,以骨氣、節氣、清氣來澡浴精神,在歲暮年初之時,涵養心靈,蓄藏精神能量以迎接新歲到來。今天,我們貼着暖寶寶、圍着圍巾,吃着烤蕃薯、糖葫蘆、炒栗子和火鍋的時候,别忘了傳統的歲寒三友是凝結了千年以來的文脈能量,可以溫暖心靈、滋養靈魂的寶貴精神食糧。
來源: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