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好學琴,考完十級就給你買台好琴!
戰士們,你們打赢勝仗就給你發武器!
好像真的是哎

可是:在中國
“媽,我想買台好點兒的古筝!”
——“好啊!不過還是等你考完10級了,再買吧,省的浪費!”
如果孩子最終沒有堅持下來,
家長慶幸的捂住胸口,
好險!
幸虧沒買那台好筝!
可憐巴巴的小眼神
我們發現,中國很大部分家長有一個特點:孩子自己願意學琴,但家長“舍不得”給買琴,給出的理由也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害怕孩子浪費錢,買了又不練不學!
站在部分學生家長的角度來說,他們擔心孩子學了兩天就不學了,買了古筝是浪費錢,也是以,什麼時候買琴就成了這些人的顧慮。
但如果把這個問題換一個角度來說,例如放在文化課上,就有點像:我不知道孩子文化課學不學得好,到底是送去學校正規學呢,還是不買書本文具、請人試教一下再說。
相信這個答案,顯然家長們是不管孩子學不學得好都會送去學校,而且會盡量送去好的學校。
換句話說,因為這些家長們知道,自己的态度決定了孩子能否獲得最好的教育。
學藝術一樣的,家長不要用能不能成名成家,作為孩子适不适合學琴的标準。
正如我們不能用“打字快”跟“寫好文章”換上等号,手指彈琴快跟學不學得好音樂也是兩碼事。
回歸正題,怕孩子學不下去,到底買琴好還是暫時不買好?
答案:不買肯定是錯的,除非沒有經濟條件購買。
因為一旦決定讓孩子學古筝,就意味着每天都要練,孩子隻去老師那裡上課而沒有琴練、或者去琴房不好的琴上練,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就等于在浪費學費及增加孩子學琴阻力。畢竟琴房很多人練的琴,一般音都不準,手感也不好,孩子一旦聽進去不标準的音,肌肉記住了不好的手感,将來再改很困難,就像學母語聽到的都是錯誤發音,将來糾正就很麻煩。
另外,兒童練琴每次注意力集中不能超過十五分鐘,是以應采取“少吃多餐”方式練習,就是一天練三次,每次十五分鐘,每次之間起碼有一段間隔時間休息,單次練習時間超過半小時,效率就會直線下降。而在琴房練琴,很難做到“少吃多餐”,是以,家裡有琴,才能避免這些不利因素。讓孩子學琴條件好點,才容易長期堅持。
給孩子用好的樂器,會提高他對聲音美的鑒賞力,給孩子用一般的古筝,也許他會認為古筝沒那麼高雅。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好的琴怎麼能學好琴!
不能貪圖買最便宜的樂器!
業餘學琴應該是:選盡量好的老師、盡量好的琴,讓孩子不用太費勁、花不多的時間,就能學到自娛自樂的水準,這才叫業餘學。不好的老師和不好的琴,就是從負數開始,以後糾錯很痛苦,不如不學。
目前中國孩子真正喜歡音樂、喜歡古筝的很少,究其原因,是家長給孩子創造的古典音樂熏陶氛圍太少,沒用音樂熏陶刺激,怎麼會有對音樂這門語言敏感和喜歡呢?總之,孩子學琴是不是向着好的方向發展,經常會受到家長的心态左右。孩子遇到學琴障礙,家長哪怕幫不了,也要流露出對孩子有信心,而不是煩心。
是時候轉發給這類家長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