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當你問他怎麼樣時,你的孩子會這麼說嗎?但他真的好嗎?
您是否發現自己習慣性地用“我很好”來回應,但我們實際上是多麼“煩惱”,這其中的不真實感到是如此的真實。大多數時候,說“我很好”恰恰是因為我們不想暴露自己的煩惱,很多時候,無論我們的實際感受如何,“我很好”看起來和說起來都隻是一種更友善的反應。

如果作為成年人,我們經曆過這種情況,那麼,我們的孩子說“我很好”時,他們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或者說,我們是不是需要問自己,為什麼孩子們會覺得有必要“特别”表明一切都很好呢?
一項調查證明,中國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是生活成本以及我們的孩子能否找到工作和擁有成功的事業。
實際上,這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要求他們做的更好,并影響他們對“成功”意味着什麼的了解,同時促使他們對自己設定很高的期望。
雖然我們的教育體系已經采取措施,通過雙減、職業教育等方式改善着社會導向,但是一些家長和學生仍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學術和其他(興趣愛好)的學習壓力。
而在學校之外,孩子們現在還需要應對社會越來越重視社會比較的問題。我們的年輕人是數字原住民,許多人可能會試圖通過完美的社交媒體文章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互相争奪最多的浏覽量和點贊。
然而,追求卓越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個不健康的完美主義,害怕在别人面前顯得軟弱和脆弱的更險惡的問題?當不切實際的标準未達到時,自我批評的聲音将錯誤、失敗有時甚至是缺乏贊譽,等同于羞恥和不好。
而且,除了孩子給自己施加的壓力外,父母也可能通過善意的幫助無意中給孩子施加壓力。
實際上,父母越多地幹預孩子解決問題的嘗試,孩子就越害怕犯錯。這種糟糕的“完美主義”意味着孩子會過分關注他們的錯誤,并認為别人對他們有很高的期望,是以,與其幫助您的孩子解決問題,不如先給他們時間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應該在糾正他們的錯誤之前向他們保證他們的長處或他們做得好的地方。這将教會孩子不要害怕犯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并且在需要時更願意尋求幫助。
有時,說“我很好”隻是孩子們避免面對困難的想法和情緒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大多數家庭都會不同程度地經曆經濟和社會壓力的連鎖反應。很多年輕人都在努力趕上學業、準備考試,而對于年齡較大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對升學和就業前景感到擔憂。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應該更加努力地應對它。” ,一些人可能會選擇依靠自力更生:“我不應該依賴他人來解決我的問題。”
然而,這兩種“應該”的心态助長了您的孩子在尋求幫助時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需要幫助,也可能沒有意識到問題嚴重到需要幫助。孩子們怎麼知道他們的壓力和情緒痛苦是否是“更為”嚴重的事情,而不是試圖自己應對?
第一步是鼓勵他們變得脆弱并分享他們的想法,這樣父母就可以跳過表面現象,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尋求幫助當然是可以的,稍微改變一下心态,您就可以幫助您的孩子從說“我很好”轉變為“沒關系”。
他們自我批評的聲音需要重新訓練,以唱出不同的曲調,犯錯是可以的,至少讓他們明白錯誤不是故事的結局。幫助他們認識到失敗是人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引導他們緩和期望,在遇到問題時善待自己。這将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應對并在遇到困難時反彈。
需要教導您的孩子自力更生的聲音,以了解每個人都有局限性,并且可以找到社會支援來分享他們的掙紮。他們可以向同齡人、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和支援。
總的來說,當您真正的懂得如何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增強它們時,孩子們會擁有應對目前挑戰的韌性,他們将為未來做出更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