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人送别溫庭筠,吟詠了一首七律,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

溫庭筠是晚唐才子,他與韋莊齊名,也是花間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很多作品都深受讀者喜愛,可是由于這位詩人經常說話不注意分寸,得罪了王公大臣,最後吃虧的卻是自己,每次科考都铩羽而歸。

有一次他落第後還鄉,朋友去安慰他,還贈詩一首。下面介紹詩人送别溫庭筠,吟詠了一首七律,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

詩人送别溫庭筠,吟詠了一首七律,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

送溫庭筠尉方城

唐代:紀唐夫

何事明時泣玉頻,長安不見杏園春。

鳳凰诏下雖沾命,鹦鹉才高卻累身。

且盡綠醽銷積恨,莫辭黃绶拂行塵。

方城若比長沙路,猶隔千山與萬津。

紀唐夫名不經傳,平時喜歡結交文人墨客,閑暇時也喜歡創作一些詩歌。他與溫庭筠經常在一起喝酒,久而久之就成為莫逆之交。

詩人欽佩溫庭筠的才華,也同情他的不幸遭遇。臨别之際,很多人來為溫庭筠餞行,作者也賦詩相贈,希望對方遭遇挫折後不要灰心。

詩人送别溫庭筠,吟詠了一首七律,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

詩人開篇就有些感慨地說,為何身處如此清明的時代,卻依然不斷地有“泣玉”之事發生?雖然時值春天,長安卻不見“杏園春”。

泣玉,古代卞和獻玉的典故,作者以此悲歎溫庭筠的坎坷身世;然後又以長安無春,委婉地抒寫心中的怨憤。雖然春意盎然、百花齊放,可是人們心中卻感到極其壓抑,似乎還在嚴冬裡度日,是以才感受不到春天的到來。

詩人送别溫庭筠,吟詠了一首七律,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

詩人舉杯敬酒,溫才子也回敬一杯。詩人為他感到不平,于是又繼續說,一紙貶書,就将好友發配到方城,那裡人生地不熟,溫庭筠一定會深感悲傷。雖然诏命未必恰當,但是好友性格執拗,是以才會被人排擠。

鳳凰诏,原指中書省下的诏命,這裡引申為皇帝的指令;鹦鹉,化用三國時祢衡的典故,他才高八鬥,卻心高氣傲,曾經創作了《鹦鹉賦》,後來得罪了曹操,最後被黃祖殺害。作者用“累身”二字,既有一點責怪之意,又表達了對溫才子的憐惜之情。

詩人送别溫庭筠,吟詠了一首七律,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

詩人寫到這裡,心情極其悲痛,同時他也擔心對方無法承受,于是便轉而安慰溫才子:還是一起痛飲美酒,消除心中的怨恨;不要拒絕我送給你的“黃绶”,路上可以用它撣除灰塵。

綠醽,是一種美酒,千裡相送、終須一别,所有的深情和叮囑,都融入了酒杯;一條黃絲帶,禮輕情意重,更表達了作者的惜别之意。溫庭筠一定感激不已,一路上也會不斷地回憶起朋友們為他送别時的溫馨畫面。

詩人送别溫庭筠,吟詠了一首七律,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

結尾更顯凄涼,方城在河南境内,與長安相隔遙遠,朋友此去孤身一人、形單影隻,羁旅艱辛、心境悲戚。

詩人即使想去看望對方,也因為山高路遠,無法如願,是以才惆怅地說,“猶隔千山與萬津”。言下之意,希望對方自己多保重,青山不改、碧水長流,詩人更希冀來日方長、後會有期。

詩人送别溫庭筠,吟詠了一首七律,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

紀唐夫的這首七律情深意濃,既抒寫了對朋友的留念和擔心,也委婉地表達出對晚唐現實的不滿。颔聯乃千古名句,充滿理趣,詩人深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衆必非之,是以才會諄諄告誡,希望對方以後多加注意。

大凡一個人太有才,必然有些孤傲,也就會受到周圍人群的羨慕和嫉妒。如果自己不懂得低調和收斂,被人排擠、受到冷落,就是遲早之事。俗話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一件事情過度了,就會适得其反,是以古代先賢就提醒人們,要懂得柔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