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我也,阙。”其實“朕”作為一個漢字,最開始可以用來指代任何說話人。在春秋或者是更早的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獻中都可以看出“朕”的用法。那個時候,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布衣百姓,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個字,而且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樣做是一種冒犯或者是僭越。

嚴格來說,前1046~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在《尚書》裡基本上就可以看出隻有皇帝才使用這個字。雖然也沒有明确的法律規定,可是那個時候“朕”就已經被賦予了明确的表示尊卑的意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了之後,更是着力于打造一個尊卑有序的專制主義封建帝國。
為了能夠實作君主專制的政治目的,秦始皇和他的謀臣們一起設計了一個明确等級尊卑的政治制度。任何人都必須按照禮儀形式說話,不能有任何僭越。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隻有皇帝才能夠稱呼自己為“朕”。皇帝政治制度設計的第一内涵就是“尊君”。
從公元前325年開始,秦國的曆代統治者們都希望秦國能夠在衆多的諸侯國中發展壯大起來,然後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經過了幾代人的打拼,清朝也終于擁有了實力和統一的基礎。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秦始皇終于在公元前221年的時候完成了統一。想要形成一個統一而又完整的帝國,必須要經過不斷的兼并和戰争,是以能夠完成這一創舉其實是非常有難度的。
也正因如此,秦始皇也變成了千古一帝。那問題在這個時候就來了,既然秦始皇是身份尊貴的千古一帝,他就必須要和其他的普通人拉開差别。皇帝可以稱呼自己為“朕,但是其他人一概不能使用這個詞。秦始皇的名諱誰也不能冒犯,是以就有了“正月”。皇帝用的印章稱為“玺”,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京”。其實這都是君主專制的要求。
這一點在公文載體上也有十分突出而又明顯的表現。一般來說,皇帝在處理下級陳送上來的公文的時候,會用簡牍書寫文字。而在各地具有标志性的建築物的旁邊,都會樹立時刻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豐功偉績以供世人瞻仰。不僅如此,如果是皇帝下達的指令傳送到夏季的手中的時候,則會用非常珍貴的絲帛書寫。
而且秦始皇自己在書寫命書的時候,不需要格外的注重格式,或者是人稱的變化。但是如果是臣下像秦始皇述職或是彙報工作情況,那麼就要萬分小心。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秦朝的法律十分苛刻,是以一旦出了一丁點差錯,極有可能就會錄得向上人頭落地的下場。
陳子在給秦始皇寫信的時候,必須在文章的意開頭就點明自己的身份和姓名,這些都寫完了之後還要再加上一句套話,那就是“臣昧死上言”。“唯君”的思想就是秦始皇君主專制制度設計中的第二大内涵。毫不誇張的說,秦始皇絕對是一個非常具有自己想法并且可以為了實作自己的想法付出一切代價的人。
這樣近乎偏執的性格,在他修建國家防禦工事以及她私人居住陵寝上表現的淋漓盡緻。 公元前212年的時候,秦始皇就下令要修建阿房宮。公元前208年,秦始皇又開始着手為自己修建死後安息的陵寝。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建成的小工程,對于當時生産力較為低下的秦朝來說,連續不斷的修建如此大的工程,是在是勞民傷财之舉。
也正因如此,當時的百姓可謂是苦不堪言,很多人要面臨非常繁重的賦役徭役,也有很多人把命都丢在了修建工程的過程裡。幾乎每一個擁有勞動能力的健壯男丁都會面臨被抓走的命運,有些時候,甚至連女性也必須要像男人一樣從事繁重的勞動。而這些完全是為了滿足秦始皇自己的一己私欲。以至于專門還有文學家寫了一篇《阿房宮賦》來抨擊秦始皇荒淫無度的生活。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還下令在全國範圍内修建秦直道。雖然在修建秦直道的過程中也耗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是這并不是秦始皇的私人需求。從秦直道建成之後所達到的效果來看,它的确為人們的日常出行和交通提供了極大的便捷,而且直到清朝它才被完全棄用。
是以不論是秦直道也好,還是萬裡長城也罷,從現實的需求的角度出發這些工程都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相信大家讀到這裡也會産生一個疑問,那就是皇帝為什麼要選擇“朕”呢?不是還有”王”和“孤”這樣的詞語嗎?專家經過研究後表示,你把“朕”字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其實人們今天所使用的“朕”隻是經過簡化後的文字,如果有人把象形文字的“朕”拆開,那麼就會發現它的秘密。因為拆開之後的左邊是一個“舟”,右邊是一個“灷”。“舟”其實是非常好了解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華夏子孫的母親河是黃河,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
如果沒有黃河的哺育,那麼也就不會催生如此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也就不會有如此燦爛而又輝煌的華夏文明。不僅如此,河流在古代還象征着肥沃和富庶。因為有了河流之後就可以帶來肥沃的土壤,而有了河流之後就能夠為人們帶來鮮美的魚群。
“灷”其實是火種的意思。火種可以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而手握天下大權,身居高位的統治階級所握的火把就可以擁有普照衆生的力量。是以這也在暗示着權利和地位。是以“朕”這個字還真是被精挑細選之後才從衆多的稱呼中脫穎而出,最後成為了皇帝的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