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吉思汗曾率鐵騎殺到多瑙河,為什麼忽必烈西亞都打不過去了呢?

元朝這個朝代可以說得上是在各個朝代當中最容易被人所忽視的朝代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是第一個不是漢族統治的王朝,也是目前有曆史記載的,中國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其範圍最遠可以達到西亞以及東歐。然而曆史上對它的年代還是存在一個争論,畢竟從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個人之間,可是相差了起碼有60多年的曆史,這也使得元朝存在着将近60年的曆史誤差。

但是即使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元朝還是不可避免的在擴張的過程中遇上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就恰好導緻了在西亞的擴張過程當中元朝無法更進一步。

成吉思汗曾率鐵騎殺到多瑙河,為什麼忽必烈西亞都打不過去了呢?

一:地理距離太長

要知道,當時的交通工具可不是現在這麼友善的,作為當時主要交通工具和戰力的馬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這就導緻了在擴張版圖的時候,去的人少了,就隻能是排隊送死,但是去的人多了,就會在路上耽誤很長的一段時間,并且需要消耗的糧草和錢财也會更多。而西亞這塊地方又不像是蒙古都是平原,不僅地勢複雜限制了蒙古騎兵的戰術,還間接導緻了後勤因為距離拉的太長無法及時跟上前方的大部隊。最終使得西亞這塊地方在元朝的眼中就像是雞肋,拿下挺好,但是不拿下的話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成吉思汗曾率鐵騎殺到多瑙河,為什麼忽必烈西亞都打不過去了呢?

也正是是以,在西亞這一塊元朝的擴張力度就沒有那麼大,同時因為西亞當時的大小國極多,彼此之間的國力聯合起來也打不過元朝,更别說那時還深陷内戰當中,是以元朝一看西亞就算得到手也沒有什麼好處,是以就放松了對西亞的擴張。

成吉思汗曾率鐵騎殺到多瑙河,為什麼忽必烈西亞都打不過去了呢?

二:元朝内部政權不穩

而外部因素有,元朝的内部因素也不少。作為一個疆域最大的王朝,元朝别的沒學多少,以往王朝的内鬥倒是學的挺多。假如我們把元朝看成是忽必烈立國之後算的話,那麼元朝前前後後一共百年時間,而這個一百年内,就有了十六位不同的皇帝先後登基。這是什麼概念呢?哪怕是在古代認為60歲就算高齡,30歲壯年的算法,一百年内正常來說最多也應該隻有4到5位皇帝。而這十六位皇帝更加離譜的是,開國的和最後的在位時間就一共占了一半,剩下的14人相當于每個人隻做了不到4年的皇帝就因為各種各樣的情況下台。這就展現出其内部的鬥争是多麼的激烈。因為每個皇帝的政策和看法都不一樣,也使得對外的計劃不穩定,更是元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成吉思汗曾率鐵騎殺到多瑙河,為什麼忽必烈西亞都打不過去了呢?

三:國内戰亂此起彼伏

這一點可以說也是讓元朝内耗極大而無力再去積極擴充自己地盤的原因了。前面說到,元朝是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是漢朝的識字率也是相當匮乏的,更别說一向來以遊牧生活為主,依靠騎兵的蒙古族了。是以建國後元朝的内部是存在相當尖銳的民族沖突的,一方面漢族覺得這些人沒有文化,不懂事,而另一方面蒙古族又覺得自己才是統治者你們應該按我的來,漢族應該低我們一頭。再加上元朝内部的統治者更換頻繁,對一些比較遠的地方的統治插不上手,使得當地的管理者壓迫百姓,民不聊生。是以各地的起義總是此起彼伏的,雖然這些起義隻是小起義,但是也對元朝的軍隊起到了極大的牽制作用,使得他們無法積極對外擴張。

四:元朝戰略政策的調整

而蒙古族的當時的傳統風俗不是靠打然後安排人手去管理,而是遵循傳統,将願意降服的國家納為屬國,而自己作為宗主國來進行一個統一的管理。這就導緻了你作為宗主,必須要每年接受下屬的禮物後再用更好的還回去表示自己的強大。再加上當時元朝内部每年都有着數百起大小的起義和自己作為統治階級的花費、其他地方的管理者的腐敗和A錢。這就使得朝廷内部的财政收入每年幾乎都是赤字,日漸緊張。而對外戰争是最花錢時間最長的,這使得中後期元朝的統治者不得不将對外戰争暫時擱置甚至停止,專心将國内的大小要事打點好倆緩解财政危機。

成吉思汗曾率鐵騎殺到多瑙河,為什麼忽必烈西亞都打不過去了呢?

而這些原因,就正是導緻了當元朝擴張到西亞之後為什麼沒有進一步下去的一些重要因素了,因為當時的元朝早已經是内憂外患一應俱全,不像當初成吉思汗時期的鐵騎一樣能夠肆無忌憚的跨越整個大陸打到多瑙河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