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輝照邊疆山笑水笑人歡樂,人民公社好哎架起幸福橋。哎,道路越走越寬闊越寬闊。
“哎,江三木羅,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輝照邊疆山,笑水笑人歡樂。人民公社好哎架起幸福橋,哎,道路越走越寬闊越寬闊。
“哎江三木羅,山山嶺嶺哎,歌聲起,紅旗飄,閃閃銀鋤落。毛主席号召學大寨,清清河水上山坡,茶園綠油油哎梯田翻金波。哎,大寨花開千萬朵千萬朵。
“哎,江三木啰,各族人民哎團結緊向前進,壯志震山河。毛主席怎樣說阿佤人民怎樣做,跟著毛主席哎跟著共産黨。哎,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新歌;哎,江三木羅,跟著毛主席哎跟著共産黨。哎,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新歌,哎,江三木羅……”
說起《阿佤人民唱新歌》,全國人民都很熟悉。
這首創作于上世紀70年代初的歌曲,一經唱出就很快風靡全國,脍炙人口。
歌曲作者、軍旅詞曲作家楊正仁說:“這首熱烈、真情的歌曲,是為感恩而作,為一個勤勞善良、樸實勇敢的民族而創作。”

視線回到中國西南的秘境之地——瀾滄。
在這片秘境之地,正舉行着“佤族王子”岩坤和“布朗公主”玉虹的傳統婚俗中的禮儀——“拴線”。
在現場,82歲的楊正仁也趕來了。打聽之下,才知道他是岩坤的義父。
“當年我在普洱一帶當兵,認識了從小父母早亡的岩坤,就做了他的義父。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孩子終于成家立業,我這個義父也可以放心了。”
爽朗的笑聲中,透露着楊正仁的耿直和豪爽。
這個白族老人,也見證了此時時刻佤族和布朗族喜結姻緣的場面。于他來說,心願足矣。
初涉秘境 感觸頗深
從小,楊正仁就非常喜愛音樂;每逢音樂課,他就像過節那樣高興。
課餘,他有個“愛好”:時常站在歌舞團排練室窗外,聽人家演奏;運氣好時,還能在街頭茶館聽到民間音樂家雷漫天拉小提琴。
在上中學時,楊正仁便對“寫歌”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剛開始學習寫小歌,就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誇獎。等進入昆明師範學校上學,他把音樂課當成了一種享受,不僅學會了拉手風琴、小提琴、二胡,還學會吹箫和吹笛子。
在中外名曲欣賞課上,他受到《蘇武牧羊》《滿江紅》《沉沙落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等歌曲的熏陶,奠定了未來作曲的基本功。
有時内心的孤獨與安靜,卻是一個人最恬淡的繁華……
1961年,楊正仁從昆明師範中專畢業,并沒有去當老師。他像那個時代許多年輕人一樣,首選“保家衛國”去當兵,被分派到雲南邊疆佤族聚居地區。
當時,一般人對佤山并不了解,傳聞佤族是神秘的民族。
坐在奔赴佤山的大卡車上,楊正仁這個學生年紀的小兵,看見一位身背竹簍的佤族婦女,笑着露出一口血紅色的牙齒,内心不禁忐忑起來。
到了西盟佤山,楊正仁被配置設定到距西盟縣城兩公裡的邊防部隊團部當通信兵。這個團被當地佤族同胞親切地稱為“老八團”,軍民之間魚水情深。
團部院裡有一條道路,佤族同胞常從院子中間通過……栽插收割、婚喪嫁娶,大事小情,老鄉總會去找軍隊幫忙。
楊正仁後來才明白,在路上看到佤族婦女血紅的牙齒,是因為嚼槟榔所緻。
經過了解與接觸,他發現佤族能歌善舞,待人真誠純良,性格粗犷豪爽,便漸漸地愛上這個民族。
一曲成名 傳唱至今
佤山雲海優美多姿,但終年陰濕多霧。
在當年營房駐地的牆上,常常會貼上報紙用來防潮,但時間一久,報紙也會起黴殘缺。
“……鳳凰進山百鳥迎,阿佤喜歡解放軍,解放軍幫阿佤搞生産,又幫阿佤鬧翻身。一根藤蔓開兩朵花,一根藤蔓結兩個瓜,藤連藤瓜連瓜,阿佤解放是一家……”
有一天,楊正仁在牆上的報紙上看到幾句話,覺得這幾句詩寫出了佤族同胞的心情。他很喜歡,馬上鋪展稿紙,歡樂明快的旋律,幾分鐘後便呈現在筆下。
這首名為《阿佤解放是一家》的歌曲,深情地贊美了駐守邊疆的解放軍,透出阿佤人民對子弟兵的愛戴。
這一年是1963年,楊正仁剛剛23歲。
時光的年輪,刻錄曆史的榮光。
年輕的他根本沒想到,随意創作而成的歌曲,卻上了音樂類報紙。
接下來,這首歌被昆明軍區國防文工團選中排練,帶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彙演上進行演唱,獲得全軍優秀節目獎。之後,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了一周,便在祖國大地廣為流傳。
這,是楊正仁寫下的第一首佤族特色的歌曲。
他心懷感激地說:“如果當年不是抱着服兵役是義務,扛槍報效祖國的想法,就不可能接觸到雲南邊疆的少數民族,更不可能了解到他們多姿多彩的音樂和舞蹈。”
最美的風景不在終點,而在路上。
楊正仁當通信兵以後,平時除了參加連隊正常的軍事訓練外,還要到山野裡做架線工作,這樣有很多機會和少數民族同胞接觸。
佤族人民深深地感動着楊正仁,他下決心要為他們寫一首歌,一首能表達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歌唱佤族人民新生活的歌。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共産黨光輝照邊疆,山笑水笑人歡樂,社會主義好,架起幸福橋,道路越走越寬闊。山山嶺嶺歌聲起,紅旗飄,閃閃銀鋤落……”
沒見過風起雲湧,哪來的風輕雲淡。
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楊正仁反複修改打磨;7年後,才将此歌發表在《戰地新歌》上。
歌曲一發表,便被多個刊物轉發。此後,這首歌曲被多家音像機關錄制。收錄這首歌曲的《紅太陽》錄音帶1991年發行時,發行量達500多萬盒。
在這之前,此歌早已傳遍雲南各地,唱響祖國的大江南北,走向了世界。
這首歌,讓世界知道中國有個少數民族叫佤族,他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佤族同胞們因歌唱這首歌感到自豪,更加熱愛家園和祖國。
再回故鄉 感慨萬千
多年來,阿佤人民稱楊正仁是佤族珍貴的“寶石”和貴人。
楊正仁卻說:“應該感謝佤族同胞,感謝邊疆各少數民族兄弟。因為我的創作激情,來源于他們的真誠善良、樸實純潔、勤勞勇敢;創作營養來源于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音樂歌舞。能為他們寫歌,是我對佤族同胞的一種報答。”
《阿佤人民唱新歌》流傳40多年來,因為其濃烈的佤族特色,至今有不少人以為“此歌作者一定是佤族人”。但其實,楊正仁的出生地——雲南昆明西山區觀音山村,卻距佤山近800公裡。
多年來,楊正仁除了寫下富有佤族特色的歌曲,還譜寫了很多其他少數民族特色的歌。如二胡獨奏《拉祜歡歌》、傣族音樂舞蹈《筒裙》、白族歌曲《洱海姐妹放歌喉》等,不少作品曾在雲南省、全國比賽中獲獎。
雲南這塊神奇美麗的沃土,多姿多彩的民族音樂,養育着一代代音樂家,也促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這首名曲的誕生。
山川不倦看文章,日月因你綻放光芒……
2019年的一天,西盟縣勐卡鎮班哲村早早地就熱鬧起來,村民們敲鑼打鼓、載歌載舞,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13年後重返阿佤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詞曲作者楊正仁。
楊正仁已經是第三次重回故裡,心情感慨萬分,他說:“我是第三次到班哲,2002年來過一次,2006年來過一次,然後13年後的今天又來。這次看到班哲的變化确實很大。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打得很漂亮,老百姓的新房子蓋起來了,路修通了,網絡又通了,廣播電視什麼都有,這個就是曆史性的跨越,曆史性的飛躍,确實又唱了新歌。”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每天清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聲,都會準時在西盟縣的村村寨寨的大喇叭裡響起。
如今的佤族村寨舊貌換新顔,正如歌曲所唱“茶園綠油油,梯田翻金波”,阿佤人民脫貧奔小康,過上幸福新生活。(文/張密 張議華 圖/杜星作 權入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