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智己汽車首款性能旗艦真智能轎車智己L7首批200台Beta體驗版在上汽集團臨港智能工廠正式下線傳遞。現在,新車已迅速進入一項特殊的旅程,即由智己汽車首創的“資料煲機”。
曾經,音響和耳機的磨合期被行内人稱作“煲機”,英文的叫法是“burn in”,煲機的過程就猶如通過真實場景的壓測使用,打通産品“七經八脈”,順帶各項名額達到最佳狀态。
汽車“煲機”和音響、耳機不同,還需要安全性得到保證。對此,官方特意提到,這次下線後的智己L7 Beta體驗版已完全符合在公開道路上駕駛的法律法規要求。這樣,智己汽車将在現已開啟的“都市巡遊”中,讓使用者親自參與到汽車使用過程。

就如12月26日巡遊啟動儀式直播中以上海作為首站展示的一樣:車隊駕駛智己L7 Beta體驗版,行過上海繁華的外灘、陸家嘴等都市商圈,直到無界美術館。同樣,使用者可以在覆寫全國9城、涵蓋不同路況和場景的“都市巡遊”活動中,按照自己習慣駕駛智己L7 Beta體驗版。智己汽車還将推出 “IM Beta——智己L7 Beta體驗版内測計劃”,号召更多使用者一起共同推進“資料煲機”。
這樣,智己汽車将使用使用者在真實使用場景中産生的資料進行資料驗證,根據使用者在不同城市的交通路況和駕駛環境中回報回來的資料,對使用者觸點和産品軟體系統的智能化性能進行精調,并對産品的感覺系統、域控制器軟體、人機互動等進行量産車高負荷使用場景的最優标定。
經過“資料煲機”的逐層優化,智己L7将更能嚴謹驗證深度智能車的智能化性能,帶來更高品質的使用者傳遞體驗,達到共創智能汽車疊代進化的價值。
可以看到,真實使用者參與進來,将讓汽車研發不再是以往正式傳遞前關起門來的“閉門造車”,而是在成為廣泛意義上的“開門造車”。
傳統汽車時代更像“賣方市場”,汽車廠商造什麼,消費者用什麼。昔日主機廠商在推出一款新車型前絞盡腦汁去研究使用者所想所需,投入市場卻被使用者看為“雞肋”。
在這個"使用者為王的時代,顯然,“怎麼造車”消費者比不上主機廠商,但“如何用車”,消費者确有完全的話語權。“資料煲機”,在汽車正式傳遞前,為使用者打開一道可供參與的大門,而現已日趨成熟可靠的智能科技,則讓智能汽車“更聰明”、“更像人”成為可能。
參加測試的使用者完全可以去暢想,現在留在智己L7 Beta體驗版上的每一位微小動作,都有可能在智己汽車的資料工廠被識别,成為以後每一台智己L7 正式版上的“标準配置”。
對此,智己汽車CEO蔣峻講到:“資料煲機是AI時代智能汽車開發流程的必經過程。”這也是智能汽車與傳統汽車在開發過程中的核心差異點。
智己汽車想使用真實場景資料這把“金鑰匙”,在汽車正式傳遞使用者前加入“資料煲機”這一全新範式,重新定義智能汽車開發流程的新标準。
通過在傳統DV(設計驗證)、PV(産品驗證)等嚴格的品質驗證流程之上,智己汽車增加DFV(Data Feed Validation 真實場景資料驗證)這一全新環節,在驗證、打磨使用者體驗上,與使用者距離“更進一步”。
同時,智己汽車也在通過資料訓練、跨域融合、全域深度OTA三方面,試圖定義AI時代智能汽車産品的三大新基準,試圖打造“最像人”智駕體驗,并從底層打通整車各個控制域實作智能場景“跨域融合”和更智能的使用者體驗。
在智己L7 Beta體驗版的下線儀式中,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表示:“智己汽車的下線傳遞既是裡程碑,更是沖鋒号,希望智己汽車能成為争創中國智能電動豪華品牌的新标杆,為上汽全速駛入新賽道,為上海培育壯大新動能做出更大貢獻。”
這是對智己L7最直覺的定位展示。而在上汽集團現新能源版塊,已經建立了五菱通用這張以代步車為定位的“王牌”,并有專注于新能源中高端市場的“飛凡汽車”,智己汽車背負着“品牌沖高”的寄望。
根據之前釋出的資訊,智己L7已于上海車展開始接受預定,“天使輪版”預售價為40.88萬元,全車搭載一台最大馬力為544馬力、峰值扭矩達700牛·米的電機,百公裡加速僅為3.9秒,标配93千瓦時容量的電池,最大續航裡程可達655公裡(CLTC)。
目前,智己汽車計劃明年2月底智己L7試駕車陸續到店,3月初全面開啟實車試駕。
值得一提,與其他品牌預售即開啟大定不同,智己汽車是在使用者試駕體驗之後,再正式開啟大定環節,讓使用者大定不再“盲目”。智己汽車說,這是真正使用者型企業的應有之義。
如果這款車按計劃于明年2月到店,那麼,這也将重新整理汽車行業傳統車型開發流程36個月、國内新勢力電動車型開發周期2-3年的開發記錄,達成2020年3月立項到首車下線傳遞僅用22個月的“智己速度”。
侃車說
正如疫情爆發後,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讓我們感動的“中國速度”一般,生于危難的智己汽車從基因中就帶有一種堅韌和使命感。從智己汽車推出後所展現出的良好産品力和對使用者需求的靈敏觀察,在市場培育上已有一定基礎,我們有理由期待它正式傳遞後的表現。
畢竟,在這個智能與汽車尚未完全融合的時代, 很多汽車智能化硬體隻是“擺設”,我們需要更多品牌來讓我們眼前一亮,到底什麼是“智能時代 汽車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