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營造全民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濃厚氛圍,南方日報海風版日前推出“南方非遺學堂”專欄,邀請“非遺名家講師團”專家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動視角,為大家講述嶺南非遺的前世今生。本期由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齊喆為讀者介紹,千年漆藝在今時今日不斷推陳出新的廣泛應用,敬請垂注。

漆的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不同的材料上做成裝飾品
漆藝與陶藝、水墨并稱“中國三大傳統藝術媒材”,漆器髹飾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漆藝是古老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中國使用大漆(一般指生漆,也即漆樹上分泌出的一種天然液體塗料)已有8000年曆史。
傳統漆工藝在服飾設計中的應用源遠流長。早在漢代,“漆纖維”藝術就已成為諸侯國王室最潮流、最前衛的奢侈品。官員用的“烏紗帽”也是在紗的基礎上塗漆制作而成。
由于漆藝對“基底”要求不高,因而被廣泛應用在食具、茶具、酒具、香具、文具、花器等器物上,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所見的所有生活器具。現代工業的尼龍布和塑膠制品上,隻要施以大漆,同樣可以傳遞出濃濃的東方韻味。
步入當代,防潮、防腐、防蛀、實用功能和審美價值相結合的漆器,依然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青睐。現代設計的加持,讓漆藝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新材料、新技術、新産品的湧現,也給漆藝帶來了無限可能。
《南國的虹》齊喆 作
從高鐵桌飾到汽車内飾,從儀表盤到飛機、遊船内部裝飾,世界各地都留下傳統漆藝的不少創意案例:荷蘭設計師與兩位日本工匠合作,用漆工藝制作出了全球限量版自行車;日本鐵路公司在金澤與輪島之間運作的概念車,甚至将豪華的漆面裝飾搬上了兩節車廂。
傳統漆工藝需要原汁原味地傳承,但更需要創新設計、走入生活。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些漆藝産品既保留了東方文化的特質,又将傳統漆藝重新帶回現代人的生活中。
塗漆的烏紗帽
說到漆藝,必然要提到廣東。廣東作為漆藝大省,漆藝風格通透靈秀。
陽江素有“漆藝之鄉”的美譽。分布在陽江、潮汕等地的大量漆藝從業人員,也奠定了廣東漆藝在全國的一席之位。從1978年開始,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專門設有漆藝大學專業方向。專業既重視傳統漆藝的傳承、亦重視創新研究,力求通過跨媒介、跨學科的融合,使漆藝在當下社會中呈現出多元的面貌。
《報春》蔡克振 作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原主任、著名漆畫家蔡克振就創作了《報春》《葵鄉》等多幅經典之作,後者還被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收藏。進入21世紀,由萬小甯、林藍、齊喆創作的《南國春天》,齊喆創作的《南國的虹》《清影》等佳作,分别成為廣州維多利廣場、白雲國際機場、珠島飯店的獨特風景線。
漆藝飾品
如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大潮下,工藝美術學院繼續創意疊出。今年4月,由工藝美術學院漆藝專業與國内知名汽車品牌比亞迪聯合開發的大漆汽車配飾,還在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車展驚豔亮相,為漆藝“雙創”留下又一生動案例。
時代審美潮流的轉變,一直推動着漆藝推陳出新。但目前國内傳統工藝“雙創”仍然面臨不少問題,市場缺乏“分級機制”就成為掣肘漆藝發展的瓶頸。
漆藝食具
在理想狀态下,工匠與藝術家的漆藝,應與工業化的漆藝實作差異化發展,以構築更健全的工藝美術市場生态,通過市場消費力的推動實作漆藝創新,融入現代生活,讓新材料、新技術、新産品,給漆藝帶來無限可能。
髹漆美化保護器物的同時保留載體物性
直播回顧南方學堂現正開講!廣美教授齊喆講述千年漆藝如何活在當代?
文|齊喆(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圖|受訪者供圖
【作者】 黃楚旋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