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京銀杏裡入選江蘇首批旅遊休閑街區

南京銀杏裡入選江蘇首批旅遊休閑街區

銀杏裡文化街區市集 建邺區委宣傳部供圖

秋意正濃,銀杏轉黃。南京市建邺區濱江公園内,銀杏裡文化街區遊人如織:或漫步銀杏大道感受秋日暖陽,或打卡各色沉浸式體驗裝置感悟文學魅力,或點上一杯咖啡享受惬意時光……

今年4月29日正式開街,銀杏裡迄今共吸引了160多萬人次遊客前來打卡。前不久,首批江蘇省旅遊休閑街區名單公布,全省共有16家機關入選,銀杏裡文化街區位列其中。

從一條普通的銀杏大道,到南京首個開放式文化街區,銀杏裡正逐漸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重要載體,河西·建邺的文化新客廳、消費新标杆。

文化打底 增色文學之都

銀杏裡文化街區西起江蘇大劇院,東向奧體中心,北至金陵圖書館,總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也正因與市内幾大文體地标相鄰,從“誕生”之初,銀杏裡就堅持以文化打造街區底色,在主街貫穿設定了多個高科技含量的文學沉浸式體驗裝置。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步入銀杏裡,一面鑲嵌着關于南京的古詩詞街區裝置前,時有父母帶着孩子,一一辨認着眼前的詩句。“桃花扇”造型的裝置專門做成了镂空形狀,友善市民拍照打卡;“浦口老火車站”站台上,再現了書中的月台、橘子等經典元素,并精心摘錄了朱自清《背影》中的段落……移步換景間,市民遊客們在銀杏林間撿拾起南京文脈,多元度領略南京文學魅力。

建邺新城房産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整個街區的設計理念旨在将文化在可讀、可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為一個可享、可觸的開放式都市文化空間生态體。從入口處的“文學之門”,到街區中央330米走廊上,依次排列着13處藝術裝置,均與南京文學或曆史特色結合。

除了打造文學裝置,在業态引進上也處處彰顯文化底蘊。今年1月,由建邺區新城房産集團、金陵圖書館、雲幾文化共同打造的金陵圖書館·雲幾書房對外開放。220平方米的空間以“家在六朝煙水間”為文化元素,集合了閱讀、餐飲、文化沙龍等多種功能。

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理事長潘谷平表示,将連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相關國際機構及其他世界文學之都城市,整合南京文學資源禀賦,發揮促進會在文脈資源共享、合作産業連結以及南京文投在舞台演藝、内容生産、活動策劃等方面優勢,與建邺區政府合作,将銀杏裡打造成為集“世界文學之都”沉浸體驗、市民會客廳、人氣打卡标杆等為一體的示範街區。

民生為本 共享文化生活圈

華燈初上,南京市民周女士帶着4歲的女兒在銀杏裡音樂台前聚精會神地看着台上的文藝表演。“挺好的,不僅環境美,活動也多,我們住得不遠就喜歡來這轉轉,讓孩子接受下藝術的熏陶。”

硬體打造是第一步,如何讓遊客願意來、留得住?開街伊始,銀杏裡以“銀杏邺遊紀”為主題,打造銀杏裡青年市集文創節,囊括音樂會、芭蕾、昆曲等精彩節目。此外,主題為“潮我襲來”的2021河西建邺城市藝術生活節也同步開啟。一個月裡,近百場精彩紛呈、潮玩有趣的活動輪番上演,為衆多市民遊客帶給耳目一新的文化體驗。

同時,銀杏裡文化街區還引入雲錦、手工糖畫、扇面畫、剪紙、風筝制作技藝、木刻水印等非遺展示與活動,讓非遺文化可感可觸。

“之前在網上聽别人介紹過這裡,來南京就專門來看看,沒想到正好趕上拜月儀式,太滿足啦!”中秋假期,外地遊客王小姐和朋友專程來銀杏裡打卡。當天,“月圓中秋‘杏’會建邺”拜月儀式在銀杏裡文化街區上演,詩詞朗誦、猜燈謎等活動為現場市民遊客送上了一場文化大餐,歡度中秋假期。

“增加公共服務是我們重要的設計理念之一,要滿足市民群衆對于網紅街巷、特色街區的美好向往。”建邺區新城房地産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潘文忠說,銀杏裡作為建邺五大核心場館的中心,天然具備整合文化資源的能力,如何将文化、藝術和體育融入生活,滿足市民在休閑娛樂、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多元需求也是銀杏裡一以貫之的使命。

據統計,自開放以來,中國歌劇節、紫金文化藝術節、see音樂節、南京梅花戲劇之夜、教育嘉年華、城市定向賽、留學生文化雅集、青年藝術市集等數十項文化活動在銀杏裡成功舉辦。銀杏裡文化街區已成為河西·建邺各類文化活動的新陣地,既是南京市民的必經文化打卡地,也是外來遊客體驗感悟南京文化的重要視窗。

消費标杆 打造“夜經濟”地标

城市文化空間是城市文脈傳承的空間表現,是城市獨特魅力的集中展示,也是滿足城市居民不斷上升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而如何讓文化效應與經濟效應實作雙赢,也是城市文化空間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銀杏裡所在的建邺區是南京人口結構最年輕的區域。二十年間,這片曾經的荒蕪農田,早已發展成高樓林立、産業集聚的現代化新城區。但大多數人對河西的印象一向是“高大上有餘,煙火氣不足”:這裡夜晚的大街上很少見到稠密的人流;咖啡館、書吧等公共空間多依托于寫字樓,開放性不足;必須連走帶跑才能在綠燈閃爍時通過的寬闊馬路,似乎并不鼓勵人們在休閑時光裡遊蕩。

“我們河西并不缺少大的綜合體,缺的就是像銀杏裡這樣的小空間,能讓我們走一走、停一停。”今年上半年,銀杏裡文化街區正式開街後,項目規劃顧問、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設計所所長劉紅傑收到了周圍居民的感謝。

瞄準城市客廳核心定位,銀杏裡與周邊“城市青年精英”“時尚達人”等人群緊密結合,在文化體驗遊覽外大力引入餐飲、休閑等知名品牌,積聚了獨具南京人文特色的雲幾茶社、明朝、陸朝臨江台等衆多“文旅+”業态,地方和創意文化比例超80%。這些業态大大彌補了江蘇大劇院等文旅設施周邊配套服務設施的不足,也滿足了公衆在“慢時光”裡“吃行遊購娛”的全方位需求。

華燈初上、夜色未央,集手作、特色服飾、文創、美食等為一體的銀杏市集熱鬧非凡。各類特色商品與主舞台的音樂、快閃等融為一體,點亮建邺“夜生活”,讓城市夜景進入年輕人的“打卡清單”。高品質的夜間經濟也是一座城市文化魅力和發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夜間文旅經濟更是衡量一座城市生活品質、消費水準、開放度、活躍度、投資軟環境及經濟與文化發展活力的重要名額。

在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丁宏看來,特色街區是拉動内需消費,促進文化産業發展的有效載體,城市街區以其個性鮮明的特征,架構起文化與經濟、就業與消費、個體與社會等諸多方面的聯系,正是有特色街區這樣的“明珠”,才串起“千城千面”、獨具魅力的城市發展形态和消費經濟基礎。(胡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