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乘聯會資料顯示,11月,五菱宏光MINI EV 憑借45576台銷量,實作連續15個月霸榜全球新能源市場單一車型銷冠;比亞迪憑借90142台銷量繼續在全球新能源車企中排名第一。國内的一批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們的月銷量也紛紛破萬。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BBA為代表的傳統豪強們,無論是在國内的新能源市場,還是放眼全球的新能源市場,BBA的表現不要說影響力了,就連存在感似乎都談不上。
奔馳EQC在今年前10個月國内銷量僅有4863輛,而寶馬iX3 共賣出16157輛,奧迪e-tron則為1377輛。即使把三家豪華品牌新能源車全球銷量加在一起,也抵不過一個比亞迪。
曾經傳統燃油車市場上的霸主,為何經過了幾年仍然玩不轉新能源?
首先,BBA誤判形勢,錯過入場的最佳時機無疑是一個衆所周知的原因。其實如果論起曆史,BBA很早就有在純電領域的嘗試。比如寶馬電動車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2014年推出的寶馬i3是寶馬首款量産的純電動車,那個時候的特斯拉還隻是剛剛嶄露頭角。
隻不過,BBA當時對新能源的嘗試并不是最佳的時機,用傳統機械工程思維造出來的純電動車除了使用電池作為動力源以外,裡裡外外還是和傳統燃油車幾乎一樣。沒有颠覆的設計和使用體驗,沒有更強大的電池,更沒有便利和高效的充電條件。再加上不菲的售價,這也導緻了市場接受度并不高。
而特斯拉恰恰是依靠設計、體驗和定制的電池,再加上超充樁的布局,才率先站穩了新能源市場的頭部位置。可以說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認知首先來自于特斯拉,而随後又是一衆國産新能源車和造車新勢力将新能源市場培育了起來,讓使用者開始形成了對新能源車的固有認知和消費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BBA卻沒有借勢快速進軍新能源市場,而是始終搖擺不定,保持着觀望的态度。自以為等到第一批新能源車企把市場培育得差不多了,再憑借燃油車領域強大的品牌号召力坐收漁利,進而實作後來者居上。殊不知,新能源車市場使用者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判斷标準,他們對品牌的高低之分并不敏感,相反更看重的是設計、技術和體驗。
這很像手機從諾基亞的功能機時代向蘋果的智能機時代變遷時的場景。諾基亞的失敗之處,其根本并不在于技術上,而是在于使用者向智能機遷移時,沒有成為引領者。當使用者習慣了蘋果手機之後,即便諾基亞也推出安卓智能手機,也已經無法取悅使用者了。
雖然BBA都有着深厚的造車底蘊,但傳統車企對汽車産品和技術的嚴謹态度,也注定了BBA在技術推進上遠不如新能源車企來得激進。
一方面,過去的傳統燃油車在功能配置上的更新換代采取的是“擠牙膏”的速度,而如今的新能源車企“堆料”已經到了狂熱的地步。在造車思路上,新能源車企效仿的是科技行業的思路,講究技術快速疊代,哪怕還不是百分百完美的技術都會率先推向市場,随後再不斷通過OTA去更新優化。
當國産新能源車的續航裡程已經開始向1000km邁進時,奔馳EQC、奧迪e-tron、寶馬iX3這些“油改電”車型的續航裡程還停留在400-500公裡。而像L2甚至L3級的智能輔助駕駛即便是在實用性和安全性上還存在争議,國産新能源車也照單全上。
另一方面,國内移動互聯方面的優勢,讓許多在國内有着廣泛應用場景的功能都被新能源車企照搬到了新能源車上。智能語音識别、地圖導航、掃碼支付、甚至K歌、遊戲、抖音等等,都貼近我們平時用手機的體驗。而身為國際大廠的BBA,還是保持着自己那套封閉的系統,很難針對國人專門研發一套符合國内場景和使用習慣的應用體驗。
而在營銷上就更顯露出BBA的高傲了。
特斯拉在汽車行業開創直銷成本定價法與直營模式,将直營店開進商圈,購車客戶在官網下單。同時,借助超級工廠高效的生産方式降低成本。後面跟進的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也學得有模有樣。造車新勢力們幾乎清一色采用了直營模式,有車企為了博噱頭還打出了BOM定價法,更有像蔚來這種将使用者服務做到極緻的車企。
而BBA目前為止還是沿襲着傳統車企的營銷模式,在産品定價的時候,将過多的價值依附于品牌溢價上。這就導緻像奔馳EQC、寶馬iX3、奧迪e-tron這一批新能源車價格都在40-50萬元以上,但論性能、續航、配置、體驗各方面卻隻有國産20萬級的水準。如今年輕一代消費者顯然對這個套路已經不再感冒。
事實上,能夠消費BBA的使用者對價格并不敏感,他們更在意的是付出金錢之後,能否獲得符合這個價格的産品體驗,BBA顯然還沒把握住新能源車使用者的喜好。
雖然BBA們高喊全面電動化轉型也已經有幾年了,表現出來的決心也的确很大。但幾年過去後,如今依然處于落後的局面,甚至差距還有不斷拉大的趨勢。時代不同了,想要迎頭趕上并非易事,成敗與否,首先是要看BBA能否真正放下傳統豪華品牌的身段,扭轉過去的思維,再推出符合中國市場的産品。如果僅僅隻是嘴上叫得歡,身體還是老一套,即使有再輝煌的曆史,BBA或許也終将被時代抛棄。
你覺得BBA還能不能在新能源時代保住豪華品牌的地位,不妨也在評論裡發表一下你的觀點吧。(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