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手上,故宮走出神秘,華麗轉身。”——在紅星新聞記者轉發故宮院長單霁翔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的消息後,一位本地文博界資深人士這樣留言評論。

圖據視覺中國
已成文博網紅第一宮的“故宮”迎來第七任掌門,而遙遠的大漠,敦煌研究院也将迎來第五任院長。紅星新聞記者的朋友圈好像每個人都想知道單霁翔的退休感言、王旭東的豎旗口号。
是的,我們熟悉的故宮“看門人”,今天(4月8日)正式宣布退休。
單霁翔
4月8日下午2點半,千呼萬喚,單霁翔在回應新京報記者的微信裡寫:光榮退休,期待已久!但是每天還會在故宮博物院裡走走,看看門!
網絡上很快有不計其數的回顧文章,大概都集中在這2600天裡,單霁翔是如何為故宮奔忙的。當然,大家更喜歡的角度,是作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是如何以“段子手”身份在網絡上走紅的。
比如,他在一次演講中說到應對上司視察時,專門帶上司去看故宮最不好的地方,是以故宮解決問題總是“屢屢得逞”,被網友稱為“姜還是老的辣”。
比如,他讓人們不要買故宮的文創:我勸他們千萬不要買故宮的行李牌,買完第一次出差就會丢了,(因為它)太好了。
比如,為了讓故宮沒有一片垃圾,他就自己撿垃圾,引起了“蝴蝶效應”。
2012年,單霁翔正式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他卻一直以“看門人”自稱。
2019年2月19日,北京,故宮“紫禁城上元之夜”燈光秀現場,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開放夜場活動,也是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燈會” 圖據視覺中國
(一)“看門人”的“守門賬”
大概有這麼幾組資料,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他這個“門”看得好不好:
1、大膽實行限流
他實行限流,要求一天最多進入8萬人,後來取消了視窗售票,實行全網售票
故宮去年的參觀人數已經突破了1600萬,這個數字有多大?盧浮宮和大英博物館全年的人流量加起來才隻有1400萬。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突破千萬人次的博物館。
2015年6月13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式試行每日限流8萬人次,推廣網絡預售和實名制售票 圖據視覺中國
面對巨大的人流量帶來的風險和壓力,單霁翔大膽實行限流,要求一天最多進入8萬人。
為了不再排長龍,單院長一口氣開了32個售票視窗,5分鐘之内就能買到票。
而從2017年10月開始,故宮取消了視窗售票,實行全網售票。觀衆可以直接通過網絡預約購買門票,用身份證就可以直接安檢。
2、讓故宮走出神秘
他用5個月,走完1200個建築,9371間房,走壞20多雙布鞋。此後,大部分不對外開放的區域都變成了展廳……
故宮建成600年,唯一走完全部9371間房屋的,就是單霁翔和他的秘書。他用了5個月的時間,一間間地走完了故宮的1200個建築,9371間房屋,穿壞了20多雙布鞋。
他發現:故宮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築群,但70%的區域都不對外開放;故宮雖然有180多萬件文物,但對外展出的不到1%。
從2015年開始,開放區域達到65%,2017年達到了76%,現在到了80%。奉先殿變成了鐘表館,南大庫變成了家具館,角樓變成古建館,大部分不對外開放的區域,都變成了展廳……
沉寂在庫房裡的大量文物,都被拿出來一一修繕,拍成了現象級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默默無聞的修複師傅,一時間成了網友們心中的男神。
2018年11月16日,故宮文物醫院大批宮裡曾經專用的宮燈正在修複中 圖據視覺中國
瓷器庫房、佛教庫房等越來越多的庫房被打開,展示的文物從不到1%、2%,到3%,到明年年底将達到8%以上,我們看到的,會越來越多。
單院長下定決心:兩年以後(2020年),紫禁城600年的時候,186萬件,每件文物都必須叫它光彩照人。
3、全面禁車守護文化尊嚴
年事已高的印度總理也隻能乘電瓶車進入故宮大門
在2013年之前,來故宮參觀的外賓都可以乘車直入午門。但單霁翔認為,外賓也應當和所有參觀者一樣步行入内。
“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日本的皇宮都是開放機關,但都不允許車輛穿行,這是一個文化尊嚴的問題!”
2013年4月,法國前總統奧朗德來故宮的那天,午門在禮賓車隊抵達時關上了,單霁翔在午門外候着,引導着奧朗德一行步行入内。
從這天後,午門再也沒有出現過車隊長驅直入的景象。
當年10月,印度總理參觀故宮,因為年事已高,有關部門希望故宮破例一次,讓其乘車進入,未獲同意,最後采取折衷方案:換乘電瓶車,才進入了故宮大門。
4、服務好每一位觀衆
增設座椅,用LED冷光源照明,為女遊客增設洗手間,開放母嬰室……
單院長在一次采訪中說到:“比維護古建更難的,就是服務好每一位觀衆。”
過去故宮沒有休息的地方,人們隻能坐在石頭上、地上、甚至是樹坑邊,單院長決定增設座椅,要舒适、便于打理、美觀……最後做成的實木座椅,一把要3500元。
看一座古建最怕的就是:黑。故宮的房屋建築,即使是白天,也看不清裡面的細節,之前故宮所有的大殿都是黑乎乎的,因為建築是木質結構,通電非常容易起火。
單院長經過幾年研究,用LED冷光源,第一次點亮了故宮的太和殿、乾清宮、交泰殿。
除此之外,單院長還為女遊客增設洗手間、做平1750個井蓋、開放了母嬰室、設定電子講解器……
5、改變畫風——賣萌
他接受各種新穎的畫風,不惜“劍走偏鋒”讓“皇家”賣萌
故宮文創銷售額達到了10個億的驚人數字。沒有天花亂墜的套路,就幹一件事:賣萌。
讓“皇家”賣萌,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單霁翔就是這麼“劍走偏鋒”,他接受各種新穎的畫風,現在你走進故宮的文創店,不買點什麼你肯定會不舒服,因為實在是太好看了。
他曾說:“我退休以後想來當一名志願者,希望面試的時候手下留情。”
(二)“看門人”的“摩登賬”
借助網際網路,擁抱新觀念新技術
把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制作成了數字版,與科技企業跨界合作……
其實對沒有身處北京的觀衆而言,去一次故宮的成本不低。于是,耳朵裡的故宮、眼睛裡的故宮和網際網路上的故宮就成為大家心目中最近的故宮。比如,在一則“科技賦能文博院所”的專題報告裡,就用了“最‘怕火’的故宮,火了”這樣的标題,記者印象很深,細數下來,原來故宮做了這麼多又潮又摩登的事情呢!
2019年1月13日,單霁翔在三亞做演講 圖據東方IC
有着燦爛曆史的故宮盡管年紀越來越大,但是,它呈現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卻越來越年輕。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斷借助網際網路手段,積極擁抱新觀念新技術,把深居宮廷大内的逸聞趣事和精美器物傳播給公衆,使莊嚴肅穆的殿堂樓宇成為年輕粉絲中時尚新銳的文化圖騰。故宮“看門人”單霁翔自然也成為故宮開啟技術型轉型之路上的 “網紅”。他不僅熱心推介像祝勇這樣的著名作家駐紮深宮,用生花妙筆書寫故宮裡的風花雪月、血雨腥風,搭建文字的故宮,更屬意于與科技企業的跨界合作,勾勒數字版的故宮。
比如單霁翔推動故宮與鳳凰衛視合作,把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制作成了數字版,觀衆坐在晃動的椅子上,就像坐在開封汴河中的木船中,感受汴河裡的槳聲燈影和商業街上的市井繁華。他推動故宮與騰訊的戰略合作,從建設故宮數字導覽與故宮文創的全面開發,從段子手雍正皇帝的形象再造到故宮故事的影視複現,故宮在數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從容,根本停不下來。
故宮端門數字館 圖據視覺中國
比如今年3月24日的UP2019騰訊新文創生态大會上,單霁翔第一個站上講台,再次用他亦莊亦諧的介紹講述故宮與騰訊的合作情緣,讓年輕的觀衆們不時會心一笑。
2016年,故宮博物院就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故宮傳統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助力故宮文化走進年輕人,走進尋常百姓家。一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宮殿,在網際網路上産生了一個又一個奇妙的化學反應。單霁翔在大會上介紹,去年參觀故宮的近兩千萬觀衆中,30歲以下年輕群體占比50%,超過往年,說明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增強。這中間,故宮和騰訊在十大領域的合作,不斷開拓新的傳播主題,助力傳統文化從深閨走向大衆,走向年輕人。
2017年,故宮又成立“故宮博物院-騰訊集團聯合創新實驗室”,共同探索先進數字技術在文博領域的保護、研究和展示等應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實驗室孵化、導覽小程式《玩轉故宮》,帶動了故宮的線上線下遊覽體驗更新,生動展示了故宮全貌,為遊客提供博物館概況、位置查找、路線規劃等服務。
去年,故宮開放了《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步辇圖》《洛神賦圖》等在内的十幅千年名畫IP資源,讓年輕人發揮創意進行古畫專題的音樂創作,甚至聯合AI人工智能、唱作歌手及原創音樂人,以這十幅古畫為靈感進行歌曲創作,吸引了衆多故宮和音樂愛好者參與……
紅星新聞記者 謝禮恒
編輯 包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