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y先森(富書簽約作者)

所謂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接受失去和離别的過程
前段時間的《奇葩說》節目中,讨論了一個話題說的是:
“父母要和一個我不喜歡的人再婚,我該不該阻撓?”
其中,奇葩說辯手肖骁講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
12歲時,肖骁的媽媽從外面帶來了一個伯伯,肖骁非常不喜歡,于是開始了一系列的阻撓,甩臉色、發脾氣、各種折騰甚至半夜拍門讓自己的媽媽不能休息。
一個12歲的孩子,本能靠自己的小小反抗試圖去建構他了解中父母應該有的樣子,本能靠自己發洩情緒去試圖挽回已經開始發生的變化,毫無疑問,他是在害怕失去,但他後來卻非常後悔讓媽媽放棄嫁那個伯伯。
直到28歲的今天,肖骁才知道,媽媽當時很不容易,為了生活要開始不斷去妥協去争取,還要忍受兒子的不了解。
在這個故事的最後,陳銘說:
再婚有時是一個成年人迫于生活的選擇。如果你真的愛媽媽,你會在心中得到一個答案:不阻撓。多為父母想一點,多體諒一步就好。
随着年歲的漸長,你會發現身邊的很多人,開始發現自己變得溫和随意,不太願意去争執和辯解,也不想做無謂争取和挽留。
就像你根本無法阻擋意外時的不告而别,能做的隻有去體諒别人的不易,成全自己的偉大。
真正的告别,總是來得悄無聲息
有時候,人生最大的玩笑就是,你覺得一直好好都在的人,突然一天就不見了。
須知,真正的離别,往往總是來得悄無聲息。
外婆去世那一年,我正值大學實習的第一個月,接到母親的來電後,匆匆收拾了行裝,和父親一夜奔喪回到故鄉。
故鄉深秋的晚風嗚咽猶帶哭聲,村郊野外寂寥無人更顯荒涼。待趕到外婆家中走到她的榻前,看她安詳的睡去,和在世時并沒有什麼差别。
我心裡極度難過,眼裡卻始終哭不出淚來,腦海中卻是她曾經待我的種種的好,為我做飯,伴我溫書。
等到我上了大學回去看望她的那天,她還笑着說我:“你長得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将來必有官運。”
等到外婆出殡那天,送葬的親友擡起她的棺椁送到村外的墓地時,我想的是外婆晚上睡在這裡會不會冷,而後才終于明白,外婆,真的走了。
那個曾經念我盼我廿二年的外婆終于走了,那一刻的離别,仿佛被時間的手深深攫走了記憶的根,叫人不敢再想,亦不敢回頭看。
外婆去世後的某一天,母親和我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難忘,她說:“從今往後,我沒有媽媽了,我是個沒有媽的孩子。”
有時候,我們對時間最大的誤解,就是我們總以為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昨天還看見的隔壁大爺,我們上回還吃過的街邊小攤,甚至是我們平日裡還打過照面的朋友,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沒了蹤影和訊息。
就像馬思純說的那樣:“這天下,最高的功夫,是時間。”
梁實秋說:
人到中年,有兩件事不得不注意: 一件是“耳畔頻聞故人死”,訃聞不斷傳來,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經先走一步; 一件是“眼前但見少年多”,忽然覺得一大批一大批的小夥子、小姑娘在眼前出現,從前也不知是在什麼地方藏着的,如今一起在你眼前搖晃,磕頭碰腦的盡是些昂然闊步滿面春風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樣子。自己的夥伴一個個都入蟄了,把世界交給了青年人。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或許真的等到某一天,記憶裡特别熟悉的一個人,突然不常聯系了,請你不要着急不要慌張。
請你相信這或許是時間的安排,也請你做好離别的準備,準備着久别之後的重逢,于你于我于所有人。
不斷的失去才是人生的常态,從容面對才是你最大的底氣
不斷的失去和告别,是餘華《活着》這本小說給我的最大感受。
福貴本來是富貴之間的地主少爺,娶了米行老闆家的女兒家珍,但因嗜賭成性敗光了家業,父親被活活氣死。
在去給生病母親求醫的過程中被國民黨抓上戰場,後被解放軍所俘虜放回家。
到家他才發現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鳳霞不幸變成了啞巴。
本應是一家團聚,誰知人間悲劇從不斷的離别中開始。
兒子有慶因為抽血過多死在醫院裡; 女兒鳳霞生産時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 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了; 女婿二喜則是在上工時被兩排水泥闆夾死; 隻剩下可以相依為命的外孫苦根,不料卻因為吃豆子被活活撐死。
至此,福貴的親人們已全都不在了,隻有那隻在瀕臨死亡時被福貴買回的老牛,在田間地頭陪他度過這全無念想的餘生。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也許不斷的失去和告别,在某些時候就是人生的常态,在這種巨大的失去和變故面前,我們能做的隻有從容面對餘生,在接下去的日子裡隻有好好活着。
《活着》最後寫道:
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福貴最後在希望中活着,就當死去的人都還在,都在身邊從未離開,人死了活在别人心裡,就還存在。
人生有得亦有失,有聚也有散,正是這種得失交替、聚散離合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而飽滿。
誰的人生不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
逝者不可追,來着尚可期,既然不斷的失去本是人生的常态,倒不如放下心中芥蒂從容面對修煉一生的底氣。
最需要告别的,是那個不曾認真活過的自己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别。
有人說:
我們到了一個失去的年紀。 喜歡的偶像結婚成家,崇拜的球星退役,熟悉的媒體人去世,曾經憧憬的崇拜的人一點點退出舞台,換上了越來越陌生的名字。 曾經的輝煌和燦爛被新的潮流席卷,迷失在過去,時間帶走的不僅是他們,還有自己的回憶和沖動。
90後熟悉的人都在一個個離去,就像做好了交接儀式一樣,他們把世界遞到我們手上。
而很多時候,我們還未曾做好準備。
不得不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時代的逝去,這樣的逝去讓我們在慌忙倉皇中不斷學會告别。
11月剛到,朋友圈出現了很多“11月請對我好一點”的祈禱和祝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朋友寫的話,她說:
轉眼間又到了一年的尾巴上,年初雄心壯志般立下的計劃在一日日虛度中沒了結果,唯一能堅持下來的隻有無時無刻不在刷手機。或許我該告别的不是10月,我應該告别的是那個不曾認真活過的自己。
有多少人,在光陰飛逝中開始醒悟青春不再後悔不已,就有多少人,在生活的一起雞毛面前開始憧憬美好的自己。
參加《明日之子》的海選時,毛不易曾經唱了一首原創歌曲《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很有錢,我會想盡一切辦法倒流時間,不是為了人類理想做貢獻,隻是想和她說一句我很抱歉。
他在歌詞中寫道,而歌詞中的這個她,是他去世的媽媽。
在實習的過程中,他看到過數百個在他面前死去的人,但第一個在他面前死去的,是他的母親。
讓他最遺憾的是,在媽媽走的那一刻,自己始終沒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學習也不好,也可能拿不到畢業證,還沒成家。
再到後來,他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寫歌,把曾經的遺憾和故事都寫在歌曲裡唱給所有人聽。
而他的歌聲也鼓舞了很多人,他在歌聲裡他已經和從前那個自卑又弱小的自己揮手作别。
或許,重新開始活出新的自己,不留遺憾的放下過去,就是對曾經最體面的告别。
從深圳回武漢的某天,我意外地看到了多年不見的大學同學,在大學時她既不好動也不愛說話,每天下課就是窩在寝室玩電腦。
用她的話說就是:“完完全全是如一個透明人的存在。”
可是現在的她完全像變了一個人,開始學着烘焙做糕點,開始去全國各地參加馬拉松長跑,開始學習新的技能不斷去改變自己豐富自己的生活,而這一切的改變來源于她所遭遇的一場變故。
幾年前她的母親患癌病重,最嚴重的時候虛弱的說不出話來,而母親唯一牽挂的是她沒有畢業成家,甚至連自己都照顧不了自己。
那一刻她看到母親被病魔如此折磨還要為自己擔心,暗下決定一定要好好活着,讓她不再為自己牽挂。
日本作家石黑一雄在《浮世畫家》中寫道:
年老之後,當我回顧自己的一生,看到我用畢生的精力去捕捉那個世界獨特的美,我相信我會感到心滿意足的。沒有人能使我相信我虛度了光陰。
告别從前彷徨的自己,活好當下的日子不再成為别人的負擔,是對往後餘生最好的尊重。
年少時,誰不曾有“夢想仗劍走天涯”的滿腔志氣,但當我們成長到了一個不得不學會告别的年紀,才發現江湖不僅有相見恨晚,還有山長路遠。
我們都在這條路上,長成一個努力的平凡人,在茶米油鹽中完成自己并不那麼英雄的夢想。
我們學着接受世界的殘忍,也學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開始接受了生命的無常,也就懂得了活着的意義。
或許,這就是告别帶給我們最好的啟示。
作者簡介:ray先森,富書簽約作者,閑話職場法則,漫談人生故事,與你一起成長,微網誌@富書。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産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