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件西漢“時髦單品”,被成功仿制!

作者:網協呂梁

這件西漢華服高定“時髦單品”仿制成功!

記者5月18日從湖南博物院獲悉,湖南博物院聯合南京雲錦研究所,曆時兩年多成功完成了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的仿制工作,這是2000多年前,西漢辛追夫人衣櫃中的“時髦單品”。

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出土于馬王堆一号漢墓,是辛追夫人生前最喜愛的服飾之一。其面料為印花敷彩紗,裡、袖、領、緣為絹,内絮絲綿,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印花與彩繪相結合的絲織品。一号墓竹笥共出土3件印花敷彩紗絲綿袍,其款式基本相同。

這件西漢“時髦單品”,被成功仿制!

南京雲錦研究所文物修複部主任楊冀元(右二)在湖南博物院傳遞此次的仿制品。(受訪者供圖)

這件西漢“時髦單品”,被成功仿制!

這是湖南博物院院藏文物印花敷彩紗直裾絲綿袍(原文物)。(受訪者供圖)

上身能展現“迷人身姿”是這款衣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這種直裾款式的袍服很受漢代婦女喜歡。”湖南博物院藏品保護中心副主任董鮮豔介紹,印花敷彩紗絲綿袍雖為綿袍,但衣服主體為紗,上身輕盈。直裾袍的袍擺通過斜裁技術,經多角度處理後,使擺底呈現出喇叭狀,讓人的身姿更顯優美。

除了款式時尚外,這款衣物上的紋樣也很精美。據了解,印花敷彩紗的裝飾方法極為繁複,紗料上的花紋需用印花和彩繪兩種方法制作。花紋主要是藤本植物的變形紋樣,有枝蔓、蓓蕾、花穗、葉芽等,色彩有朱紅、粉白、藍黑、藍灰等。

這件西漢“時髦單品”,被成功仿制!

這是湖南博物院院藏印花敷彩紗絲綿袍局部(原文物)。(受訪者供圖)

專家推測,枝蔓部分的印紋細密、分布均勻、交叉處有明顯斷紋,說明這是用镂空版印制而成。而花、葉及蓓蕾部分的紋樣各不相同,色彩有濃有淡,應是手工一筆一筆畫上去的。

“這麼大幅的面料依次進行印染和描繪,其難度和所用工時可想而知。”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說,印花敷彩紗應是漢代貴族流行的時裝面料,這種将印花與彩繪相結合的工藝用在絲織物面料上,在大陸尚屬首次發現。它的面世,證明了文獻記載的有關“畫衣”“畫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漢代印繪加工技術的高超,也是中國古代塗料印染方面的傑作。

然而,經曆2000餘年的墓下儲存,印花敷彩紗紋樣顔料出現大面積暈染,仿制工作迫在眉睫。

這件西漢“時髦單品”,被成功仿制!

楊冀元和團隊将仿制的衣服放在原文物上方比對大小。(受訪者供圖)

南京雲錦研究所文物修複部主任楊冀元是此次文物仿制工作的負責人。“這次仿制的印花敷彩紗絲綿袍,衣物總體顔色是绛紅色,花紋共有7層顔色,加上暈染總共有8層,都是通過印花和手繪制作。”她說,由于西漢時的制作工藝現無法考證,隻能通過對文物顯微鏡觀察和史料推測。

在楊冀元看來,此次仿制最大的技術難點在于,在如此輕薄的素紗上進行繪畫和染色的同時,為了更真實地還原原文物的狀态,還需要讓衣服呈現出曆史的陳舊色彩。

這件西漢“時髦單品”,被成功仿制!

這是仿制的印花敷彩紗絲綿袍(局部)。(受訪者供圖)

早在2019年,她曾帶領團隊通過尋訪“瘦蠶”、改造織機、高手織造、研制染料、研究形制……成功仿制出一件重量49克的素紗單衣。

“仿制印花敷彩紗絲綿袍比素紗單衣更難,因為要在素紗上使用印花工藝,總共要描繪出7層色彩圖案,每一層紋樣都非常細小,需要極大耐心。”楊冀元說,他們曾嘗試直接在素紗上進行印花、手繪,和原文物比對後發現效果不好。後來,他們把市面上能用的礦物顔料都買回來,通過不斷嘗試牛皮膠和礦物粉的配比,終于配出合适濃度的顔料,不同的顔色疊加起來和原文物也基本一緻,這才成功解決問題。

為使仿制品的紋樣整體與原文物更接近,楊冀元和團隊還特意重新調色在仿制品上畫上一層特别的色暈。“色暈的出現,讓仿制品在視覺上和原文物的相似度達到了95%。”她說。

目前,楊冀元和團隊已經完成直裾素紗單衣、朱紅菱紋羅絲綿袍、黃褐絹地“長壽繡”枕頭、羽毛貼花絹、曲裾素紗單衣等馬王堆漢墓出土絲織品的仿制工作,正在進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絹地“長壽繡”絲綿袍的仿制工作,預計将在今年底完成。

記者:張玉潔

來源: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