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障”or“智慧”,機器人需要什麼樣的晶片?

作者:半導體産業縱橫
“智障”or“智慧”,機器人需要什麼樣的晶片?

本文由半導體産業縱橫(ID:ICVIEWS)綜合

如何推動更智慧的機器人?

“智障”or“智慧”,機器人需要什麼樣的晶片?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準的重要标志。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AI)、新一代資訊技術、通信技術、新材料、操控技術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技術之一,智慧機器人産業正迎來更新換代、跨越發展的視窗期。

近日,在松山湖中國IC創新高峰論壇上圍繞“智障”or“智慧”,機器人需要什麼樣的晶片?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副理事長、芯原股份的創始者、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與瑞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進階副總裁陳鋒、成都啟英泰倫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何雲鵬、深圳市億境虛拟現實技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石慶、鵬瞰內建電路(杭州)有限公司的産品市場副總裁王偉、烏鎮智庫理事長張曉東、神頂科技(南京)有限公司CEO袁帝文以及小米生态鍊研發總監張秀雲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見解和看法,共同探讨了機器人技術的智慧化發展趨勢及其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前景。

戴偉民:我們能不能把伺服器的大腦放在雲上?端上普遍放置的都是一些“手”“腳”,大腦放在雲端會不會更加安全和便捷?

瑞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進階副總裁陳鋒,認為是不可行的,因為現在的服務機器人需要對周邊環境做出實時感覺,倘若大腦放在雲端就可能會遇到斷網的問題,這就意味着本地、端級的算力是不可缺少的。

烏鎮智庫理事長張曉東表示,從計算機的發展曆程中可以看到,終端能夠承載的算力是有限的,随着當下技術的發展,終端到底可以承受多少算力或許會跟着需求進行演化。

戴偉民:與無差異化的多模态大模型相比,以語言為基礎的多模态大模型會成為主流。那麼大模型對機器人有哪些影響呢?

張曉東表示,如果說得極端一點,如果上了大模型,那就可以說是“智慧”機器人。在2020年之前,多數人都難以想到大模型能有這麼快的疊代速度。之前的大模型的疊代速度還在40年,之後變成了20年、10年,現在甚至以周為計。

大模型正在越來越小型化,在過去一兩年量化、壓縮的技術可以把一些大模型放在手機裡,是以可以說未來或許會有一些很小的大模型可以放在端側,是以把它稱為有大模型就可以說是“智慧”機器人。

啟英泰倫創始人何雲鵬則認為,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想做一個通用的服務機器人,肯定是會需要大模型的,倘若隻是完成特定任務時,對模型和參數的要求都不會很大。此外未來模型的結構也要考慮到,目前還不能說模型結構發展是否已經到頭,未來或許還會持續發展,目前我們還要結合應用以及目前大模型的結構和特點去發展機器人。

戴偉民:服務機器人是否需要人形形态?

小米生态鍊研發總監張秀雲表示,人形機器人不是必需的,經過萬物進化之後,人并非最高效的機體。比如爬山越障,六隻腳就比兩隻腳要快得多。是以,服務機器人不一定是人形的。

神頂科技董事長袁帝文認為,最近幾年仿生機器人市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這和大模型有很大的關系,以前的大模型主要是生成式的,它需要大量的資料來做訓練,但是現在的大模型可以做很多創新的工作,再看人形機器人,現在的機器人在一些日常工作上其實做得還不是特别好,當下的一些大模型廠商也在積極地和一些機器人公司去做接洽,機器人當下需要一些能夠讓它具備人的行為能力的大模型。

戴偉民:那麼,針對機器人的智能化更新,終端需要怎樣的晶片?

何雲鵬表示機器人所需要的晶片不是單獨的一、兩款,它需要整個系統的協調與運作,既然說她是機器人,就可以類比人類,需要大腦、四肢、小腦以及更多的感官。是以從任務上劃分,它需要可以和人類建立互動,去得到一些名額和任務,還需要分解成行為的規劃,這些就是大腦的工作。小腦是負責行動的控制的,這包括機器的行為控制以及緊急避障等工作。此外,機器人還需要諸多的感覺系統,這意味着機器人需要具備感覺的晶片。在實際制作的時候,我們或許會把感覺的晶片和大腦晶片放置在一起,友善兩者的互動與處理,此外我們還需要大腦的生成式大模型去輔助處理。除了一些的類腦晶片也離不開一些傳統晶片的作用包括MCU等。

戴偉民:在機器人使用電纜可能會導緻機器人重量很重等問題,那麼光纖可以在機器人中發揮哪些作用?

鵬瞰內建電路的産品市場副總裁王偉表示,我們的晶片方案是用光纖來做晶片的通信網絡,我們不是利用一捆光纖來代替一捆電纜,我們隻需要一些光纖就可以代替一捆電纜,現在機器人中預設使用電纜,沒有想過做成光纖的形式,其實電纜的線束在機器人中會受到很大的電磁幹擾,但是光纖可以高效地避免這一點,

另一方面,使用光纖可以讓重量整體變輕,并且他的帶寬也是極寬的,可以覆寫到機器人的各個關節。除了在機器人上的應用,鵬瞰內建電路也正在推進光纖上車,目前已經和國内最大的車企完成可行性驗證的工作,正在洽談下一步的工作。

億境虛拟的總經理石慶表示,通訊本身就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有時候裝置在家、在實驗室都表現良好,但是放在展台就會受到幹擾。光纖技術真的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倘若它在成本、延遲、功耗等各方面都表現良好,那麼它在可穿戴裝置上可以有很多的應用。

*聲明:本文系原作者創作。文章内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為分享與讨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系背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