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禮譯者與法國文學的60年不解緣

作者:五彩秦安
國禮譯者與法國文學的60年不解緣

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愛麗舍宮同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會談。會談前,習近平總書記将精選出的十餘本漢譯法國文學名著作為國禮相贈,其中就有著名翻譯家、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李玉民翻譯的《三個火槍手》中譯本。

1964年,法國成為第一個同中國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國。也在同一年,北京大學西語系的畢業生李玉民作為新中國首批公派留法學生之一,前往法國雷恩大學進修。在這個位于法國西北部的城市,李玉民與法國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生最大的投資

國禮譯者與法國文學的60年不解緣

李玉民與國禮版本《三個火槍手》。

李玉民曾獲法國詩社翻譯獎、傅雷翻譯出版獎等多個翻譯大獎,有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大仲馬《三個火槍手》《基督山恩仇記》、加缪《局外人》《鼠疫》等百餘部譯著,其中半數是由他首次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

然而,李玉民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坦言,當初剛從北大畢業時,他不覺得自己有獨立翻譯書籍的能力。直到1978年被配置設定至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即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前身)教學後,不惑之年的李玉民才執筆出版第一部譯著,自此投身法國文學翻譯工作,筆耕不辍45年。

北大學習期間,李玉民對法國文學的了解還停留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而在雷恩大學的兩年,他接觸了更多法國現當代作家和作品,這對他之後的教育工作和文學翻譯工作都大有脾益。

“從法國回來的時候我什麼也沒買,除了兩箱書,這就是我一生最大的投資。”這兩箱法文原著被李玉民儲存到現在,他翻譯過的經典著作也多包含其中。

在衆多法國文學經典裡,司湯達的《帕爾馬修道院》對李玉民來說尤為特别,這是他嘗試翻譯的第一本書。“翻譯《帕爾馬修道院》完全出于我的個人興趣,最終并未出版。”李玉民回憶,“大學時讀法國文學多是泛泛而讀,不求甚解,而翻譯需要逐字逐句地摳。”

兩年時間,他翻譯了100多萬字,這段經曆也為他日後從教和正式進入翻譯領域打下了重要基礎。

一通則百通

“譯者不是萬能的。”李玉民講道,保持做事的熱情是他的“獨門心經”。“我一直覺得,人多做事兒不吃虧,是以遇到什麼事我都不排斥,能幹就幹。我是一個閑不下來的人,手頭上必須有事忙,心裡頭才覺得踏實。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做的生活對我來說反而太累。”

李玉民相信,一通則百通,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即使看起來很不起眼,隻要上手去做,解決了問題,就一定會有收獲。

正是靠着在實踐中的不斷摸索,李玉民打開了自己通往翻譯寶殿的“通天途”:“沒有專門的老師來教我如何翻譯,都是在一本書一本書的積累,一個字一個字的推敲中獲得的知識與經驗。”

在李玉民看來,保持學習的能力是一名譯者最重要的素質。2010年,李玉民憑借《上學的煩惱》摘得第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他以世紀經典為主的譯作庫裡,這本2007年雷諾多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可以說是真正的“新書”。以往工作中的老朋友,那些複雜的文法、難以了解的古法語,諸如此類難點、痛點在這本新書面前失效了,讓李玉民最頭疼的,是年輕學生口中的時髦詞彙。面對這些時興的新詞、慣用的俚語,除了翻閱各種資料和求助于法國朋友,所能依靠的,便隻有不斷地學習和積累。

秉承着這樣的心态,如今,85歲的李玉民仍然沒有放下翻譯工作。他調侃,自己人生的前40年“一事無成”,似乎是在為後45年做準備,然後用45年做了85年的事。

國禮譯者與法國文學的60年不解緣

李玉民向記者展示他的手稿。

翻譯就是我的樂趣

“我的生活沒有過渡,除了時間更自由,和沒退休時是一樣的。”李玉民告訴記者,“翻譯就是我的樂趣。隻要身體狀态可以,我就會工作。離開教學崗位已經二十多年了,我的精力和剛退休時比并沒有衰退,有時效率甚至還要更高一些。”

近幾年,身邊不少老友因為健康原因離世,李玉民感到寂寞和孤單之餘,也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如果感到疲勞,便不會再像年輕時一樣勉強自己完成手上的工作,而是順其自然,睡一覺或者活動一下,休息好再繼續工作。

“如果前一天晚上休息得比較多,早上三點就醒了,我也會直接起來做事。我的一天可以有五六個早晨。”李玉民說,“時間安排自由,又能做喜歡的事,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良性循環,讓我能保持自己的力量。”

李玉民始終認為,沒有熱愛無法成為一名真正的翻譯家,而翻譯的意義正在于為文化交流架起橋梁。在他看來,翻譯不是機械地照搬詞義,而是用本國的語言寫作,通過譯者的了解和文字傳遞出原著的精髓。每當有讀者通過自己的譯作愛上法國作家和法國文學,他都倍感欣慰。

五年前的尼斯夜談,法國總統馬克龍送給習近平總書記一本1688年出版的《論語導讀》法文手抄本;豫園茶叙,習近平總書記回贈了法國名著《茶花女》首版中譯本。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這些飽含譯者心血、熱愛的“書禮”再次成為連接配接兩國文化與情感的紐帶。

采訪最後,李玉民憶起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重訪法國,和當初同批留法的同學一起再遊雷恩,轉眼十年過去,這位耄耋老人的精氣神依舊不減:“我有信心,70周年我們還能再見!”

國禮譯者與法國文學的60年不解緣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李英菁

圖檔來源:受訪者提供

責編:張利娟

編審:趙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