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旅遊日 |“還有餘錢去旅遊”: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

作者: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19日消息(記者 宋雪)“北京我之前來過,這次是帶全家人一起來玩,猜到人會多,但沒想到這麼多,不過家人玩得開心就行。”“五一”期間,記者在熙熙攘攘的什刹海遇到來京旅遊的王女士一家。盡管幾乎是被遊玩的人群推着往前走,王女士和家人依舊覺得不虛此行。

5月19日是第14個中國旅遊日,今年以來,各大節假日火爆的出遊場景證明,大陸旅遊市場已經實作快速穩步複蘇,旅遊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剛性需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随着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吃不愁、穿不愁,還有餘錢去旅遊”已成為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詩與遠方的夢想正在照亮民族複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

更多人有得遊、遊得起

3月11日,文化和旅遊部部長孫業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第三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現場表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後,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發生變化,内涵更豐富了,要求更高了。過去吃不愁、穿不愁就覺得不錯了,現在是吃不愁、穿不愁,還得有閑錢去旅遊。可以說文化和旅遊、詩和遠方已經成為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

孫業禮部長的這段話,生動道出了旅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部長可太懂了。”“部長說出了我的心聲。”

“五一”假期第一天起,“開票即候補”“哪哪都是一億人”等話題頻上熱搜。“從4月30日下班的那一刻起,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幾乎秒變旅遊者。我們看見了越來越多的家庭自駕遠行,看見了年輕人結伴遠走高飛,看見了中老年群體開啟旅居康養新生活,看見了10.5%的農村居民出遊,農村居民出遊人數已經占到節假日國内遊客出遊人次的16.9%。”戴斌表示,讓更多人有得遊、遊得起、遊得開心,遊得放心,在一路繁花的旅程中盡享國泰民安的幸福生活,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旅遊發展理論的必然要求,也是旅遊業高品質發展的現實基礎。”

年輕人正成為新時代旅遊的定義者

5月1日,數萬遊客在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唱國歌;萬人在長春蓮花島上實景演出《抗聯抗聯》,現場合唱《歌唱祖國》;年輕人相約來到瑞金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實地感受《追風者》的信仰;唐山放飛2000架無人機,以《向上吧,青春》緻敬中國共産黨創始人李大钊先生;嫦娥六号發射吸引了廣大遊客去文昌“追火箭”,感受國家的強盛和科技的力量;中山大學滇紅茶拉拉隊将交響樂搬到村超現場,《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的歌聲嘹亮……

“年輕人正在成為新時代旅遊的定義者,他們走進革命紀念館、紅色旅遊景區、大國重器和大科學裝置,以青春緻敬先烈,涵養濃厚的家國情懷。”戴斌稱。

中國旅遊日 |“還有餘錢去旅遊”: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

延安革命紀念館遊人如織(央廣網記者宋雪 攝)

資料顯示,以18-22歲大學生為代表的00後,正成為旅遊市場生力軍,他們樂于探索更多非傳統的旅遊目的地,促使中國旅遊消費市場的地域偏好發生變化。一方面,傳統熱門旅遊城市如重慶、北京、上海、成都和深圳等繼續受到青睐;另一方面,縣域旅遊市場釋放文旅消費新動能,越來越多下沉市場旅遊目的地受到歡迎。根據線上旅遊平台資料,“五一”假期,更多年輕遊客選擇了非傳統熱門的縣域旅遊,在躲避喧嚣與人潮的同時,通過參觀古村古迹、參加民俗活動、品嘗道地美食等方式,深度體驗目的地的風土人情,收獲更為輕松閑适的旅遊體驗。

出遊方式更加多元 旅途更具文化内涵

“遊客出遊方式更加多元。從淄博到哈爾濱、從天水到保定,靠‘食’力出圈的熱點城市頻現。遊客會因為一串燒烤、一碗麻辣燙、一份驢肉火燒到訪一座城市,也會因為一場演唱會和音樂節、一次馬拉松和電競比賽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遊,更可能因為某地高成本效益的品質生活,背起行囊就出發。”戴斌進一步指出,目的地文娛産品豐度也已經成為影響旅遊者決策的重要因素,洛陽漢服秀、“延吉公主”變裝旅拍、杭州小百花越劇、上海彩虹合唱團、北京九人話劇等文化創意新空間已經成為都市旅遊新場景。

此外,越來越多年輕人将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現代旅遊休閑方式相結合,為旅途增加了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内涵。以古城古鎮打卡、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博物館展覽和傳統服飾打卡等新型文旅體驗為特征的“新中式”旅遊迎來消費熱潮。有關調查表明:93.4%的遊客去過古鎮,曆史建築、地方美食和品質生活是吸引遊客到訪的主要要素,“古城”“古鎮”“古村”已成為假日旅遊的高頻詞。

中國旅遊日 |“還有餘錢去旅遊”: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

周莊古鎮(來源:CFP)

旅遊目的地變着法子寵遊客

從淄博“進淄趕考”,到哈爾濱“冰雪世界”,再到甘肅天水“麻辣滾燙”,接連火爆出圈的旅遊目的地在網際網路上掀起一陣陣“旅遊旋風”。這些熱門旅遊城市千方百計優化消費體驗、提升旅遊服務品質,打造出“寵遊客”的旅遊環境。

然而,一時的火爆或許簡單,持續的火爆絕對不易。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遊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建立認為,網絡上的熱點變化很快,能夠持續“霸榜”的網紅目的地并不常見,因為總會有新的目的地意圖接過網紅的接力棒,搶得“網絡頂流目的地”的頭銜。“這種變着法子‘寵遊客’的做法如何能持久地堅持下去,如何真正内化到目的地每個人的行動中,‘寵客狂魔’的形象如何長期延續,如何讓市場層面的‘寵遊客’在經營層面有‘真收獲’,如此等等,需要琢磨的問題還有很多。”厲建立表示,對于搬不走、挪不動的旅遊目的地來說,必須走培育型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隻有堅持長期主義、平台思維、優化環境、穩定預期,才能保證有一撥又一撥的遊客到來,有一批又一批的投資者湧入,進而讓目的地持續釋放吸引力,帶來消費力,形成發展力。

2024年中國旅遊日活動主題是“暢遊中國,幸福生活”。如今,旅遊者的腳步走得更遠,停留得更久。“旅遊正在加速進入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從北上廣深大都市到小機場城市和縣域中心城鎮,每一寸土地都成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厚植日常生活的消費讓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的市場基礎更加堅實,讓旅遊投資和市場主體的創新空間更為廣闊。”戴斌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央廣網”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将追究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