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作者:科技銘程

中國晶片太難了,在14nm以下先進制程領域,遭遇了美國的打壓限制,如今歐盟又計劃在28nm以上成熟制程領域狙擊中國晶片。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5月14日,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報道,歐盟委員會日前表示,将開始就所謂“傳統晶片”問題,向歐洲晶片供應商和采購商進行一項調查,詢問他們是否依賴中國供應,首批調查結果預計将于今年夏末公布。

歐洲在晶片領域的地位比較尴尬,手機SoC、電腦CPU、AI晶片、存儲晶片都不占據優勢,但是受益大衆、寶馬、奔馳等汽車制造企業的快速發展,歐洲誕生了全球領先的汽車晶片企業。

例如:英飛淩、恩智浦、意法半導體,這些企業起步早、發展快、技術先進,市場占有率高。

2023年,全球汽車晶片市場佔有率排行出爐:英飛淩市場佔有率為14%,排名第一;恩智浦以10%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意法半導體以9%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三;三家合計達到了33%。

随着,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汽車晶片的需求暴漲,單台燃油車搭載的晶片數量約為300顆,而智能電動汽車則飙升到2000顆/車以上,種類也達到了40多種。

這對歐洲晶片企業來說是極佳的發展時機,它們可以借助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契機,實作再次起飛。

但是,随着今年一季報的公布,歐洲政府慌了。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英飛淩上季度營收36.32億歐元,同比下降12%,環比下降2%,毛利率跌破40%關口,為38.6%,淨利潤為7.07億歐元,同比下滑40%。

恩智浦一季度營收31.3億美元,與上一個報告期業績基本持平,但是在汽車業務方面下降了5%,為18億美元。

意法半導體第一季度營收34.7億美元,同比下降18.4%,淨利潤為5.13億美元,同比下降50.9%。

很明顯,今年一季度,歐洲三大半導體企業業績出現了明顯的下滑或增速放緩,汽車業務作為各企業營收的中流砥柱,面對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很難再“扛起大旗”。

歐洲、美國在新能源汽車變革中,明顯落後,甚至部分車企準備“躺平”。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大衆因為電動汽車市場放緩,推遲了電動化程序,推遲建設第四家電動汽車電池工廠,但擴大了混動陣容。

寶馬在歐洲暫緩實施電動化,并表示不會放棄内燃機。

奔馳也撤回2030年前隻賣電車的計劃。

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的在諾曼底建造一個歐洲最大的電動車制造基地,目前也隻是停留在PPT層面上。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美國車企福特削減了120億美元的汽車電動化計劃,通用也放緩了電動車戰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降本增效方面,克萊斯勒甚至取消了電動車發展計劃,并且解散了研發電動車的工程師團隊。

歐美車企在電動汽車程序上,集體“放水”、“躺平”,無疑讓汽車晶片企業英飛淩、恩智浦、意法錯失了發展良機。

更讓歐洲擔心的是,中國電動車發展迅猛,國産化率也在快速提升,直接刺激了國産汽車晶片廠商的快速發展。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中,比亞迪以302萬輛的銷量力壓群雄,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新能源汽車龍頭。

廣汽埃安、理想也殺入了前十,小米釋出了SU7電動汽車,配置相同下,比特斯拉價格低2萬,華為助力多個品牌,目标是成為中國的“博世”。

中國電動車快速發展的同時,産業鍊也在不斷的完善,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了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減速器等核心部件設計、研發、制造、銷售一體化。

國内還湧現出甯德時代、比亞迪等領先的電池企業。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得益于國産電動車的發展,比亞迪半導體異軍突起,在車規級晶片、家電晶片、工控晶片、消費電子領域均有了快速增長。

比亞迪已經是全球領先的車規級晶片廠商,産品包括電控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熱管理系統等,但是不涉及智能駕駛等所需的計算晶片、存儲晶片。

在新能源汽車電驅控制器IGBT中,比亞迪位居國内第一,全球第二,僅次于英飛淩。是國内唯一一家擁有IGBT完整産業鍊的企業。

在汽車領域,比亞迪晶片除了自身使用外,還進入了東風、長安、小鵬、宇通、小康汽車的供應商體系中。

家電領域進入了格力、美的、奧克斯、九陽、蘇泊爾等供應商體系中,消費電子領域進入了三星、傳音控股、雲蟻智聯、聞泰科技、龍旗、TCL等品牌客戶的供應商體系。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不過,我們也要面對現實,比亞迪半導體與英飛淩仍有很大差距,比亞迪半導體一年營收約為150億人民币,而英飛淩一季度營收就達到了285億。此外比亞迪的車規級晶片在穩定性方面也不如英飛淩。

英飛淩、恩智浦、意法半導體在汽車晶片領域仍有着巨大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正在被中國晶片廠商步步蠶食。

如果未來幾年,歐美汽車仍然無法轉型電動化,那麼依靠歐美汽車的歐洲三大半導體廠商,也會失去競争力。

中國晶片計劃在2025年實作70%的自主化率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為了加快國産晶片的快速發展,中國制定了一系列晶片發展計劃,其中包括“2025年實作70%自主化率”的目标。

為什麼目标定于70%,因為28nm成熟工藝的晶片在未來幾年的使用場景仍然高達75%左右,是以把目标定于70%是合理的。

目前14nm以下的晶片,主要包括手機SoC、電腦CPU、AI晶片三大領域,其他的汽車晶片、工控晶片、家用電器、消費電子晶片普遍使用28nm、40nm、65nm工藝。

28nm以上的晶片,我們是能夠設計、制造、封裝的,并且核心裝置光刻機也即将攻克,這對歐洲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啊!

因為這部分業務,歐洲與中國高度重合,必然會引起激烈的競争,歐盟已經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去年,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接受采訪時稱,該調查正在積極“推進”,預計會在“暑假之前”征收關稅。

如今,歐盟又将“成熟晶片”視為與中國競争的“下一個戰場”,制定了歐洲“歐盟晶片法案”,計劃調動463億美元的資金擴大晶片制造産能,加上企業自有資金将超過1000億美元。

不過海外機構預測,2024年中國晶片産能增速将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增量總和,每月将比2023年同期多産出100萬塊晶圓。

可以說,中國速度依然是世界上最快的,因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勞工,像中國勞工這樣勤勞、聰明、執行力強。

不過,快速擴産帶來的利潤率下降也讓國産晶片企業很頭疼,賺不到錢就意味着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向研發領域,同時也無法給勞工漲工資。

緊随美國,歐洲盯上中國成熟制程晶片,國産晶片或遭遇前後夾擊

大企業可以拿到國家的補貼,小企業可就難了,但是無數的小企業又起到了就業、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它們也不能倒下。

前有美國先進技術的封鎖限制,後有歐洲成熟工藝的圍堵,中國晶片正處于“前後夾擊”的艱難時刻。

未來,中國晶片能夠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來,還需要國人共同的努力。

我是科技銘程,喜歡就點個贊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