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作者:國際線上

視訊加載中...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旅遊工作作出重要訓示強調,着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建設旅遊強國,推動旅遊業高品質發展行穩緻遠。5月19日是第14個中國旅遊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暢遊中國,幸福生活”。說起暢遊中國,對于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就有網友打趣說,“似乎每個城市都來了一億人”。當下,旅遊消費出現了哪些新特點?還有哪些地方亟待完善?今天我們首先來感受一下目前正流行的一種旅遊方式“City Walk”,也就是城市漫步。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和去年紅極一時的“特種兵式旅遊”相反,“City Walk”是慢節奏的,它強調的不是走馬觀花去著名景點“看過”,而是在這個城市“體驗過”。這個五一假期,陸昱穎沒去遊人如織的外灘,她選擇去一些曆史文化街區,感受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蘊。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有故事的老房子,繁華都市中的幽深小巷,不知道哪個轉角就會遇到一家心儀的書屋、咖啡館。用腳步與這個城市深度交流,可能随時都有驚喜。

“City Walk”等旅遊方式的興起,意味着遊客在城市中的軌迹正悄然發生變化。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斌:我們過去對旅遊的認識是遊客出去去哪裡?去景區去度假區住酒店,跟着旅行社跟着導遊坐大巴車。但今天,在遊客和市民之間的這堵牆消失了,當地居民所喜歡去的一切空間和場所都會成為廣大遊客願意到訪的地方。比如菜市場跟旅遊有什麼關系,但哈爾濱今年冰雪季火熱的可不僅僅是冰雪大世界,還有道裡菜市場。這種情況就從旅遊城市走向了城市旅遊。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從旅遊城市向城市旅遊轉變,遊客的腳步可能會觸及城市的各個角落,這就給城市的綜合服務水準帶來了更多考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很多城市在公共服務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闆,比如,在不是傳統景區的地方,遊客如果想休息、購物、咨詢等,軟硬體配套往往跟不上。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為适應遊客需求的新變化,上海正緻力于建構文旅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這個體系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主客共享”,比如武康路的這個旅遊咨詢中心,同時也是上海老房子藝術中心。這裡不僅為遊客提供資訊咨詢、休憩放松等服務,也定期舉辦展覽、講座、音樂會,是當地市民喜歡的街區公共文化空間。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上海市徐彙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 蔣豔:徐彙區目前有20個左右的旅遊公共服務中心,這些公共服務中心分布在哪裡呢?既有傳統的旅遊景點、公共交通樞紐,也有在商圈、樓宇,在企業的園區,甚至還有在居民社群。

城市旅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睐,但目前,一些城市在配套的商業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也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戴斌:對于一些新興的旅遊目的地而言,客觀講在這個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為什麼有的地方城市計程車不打表,遊客屢次投訴,屢次解決不了。在我到訪的某一個城市,每天遊客對打計程車或坐網約車的需求是4000輛,但當地的供給隻有400輛。怎麼治理這個行為?增加供給量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完善的公共服務,就算當地政府通過政府動員,這段時間遊客馬上來了,我們對每個同志都好,甚至我自己開車,發動黨員幹部開車去接你,它都不是常态。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近年來,城市和旅遊的定位在調整,美食和旅遊的關系也有了變化。出去旅遊順便吃點當地美食,和為了一種美食專門奔赴一座城,你會選哪樣?去年以來,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的火爆出圈讓人們看到,選第二項的人越來越多了。不遠千裡,隻為一碗麻辣燙,美食的魅力确實不小。

不僅僅是燒烤和麻辣燙,近年來,廣西螺蛳粉的名頭也越來越響。逢年過節,專門趕到柳州去“嗍粉”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今年五一,天水麻辣燙依舊熱度不減,螺蛳粉愛好者們也讓柳州成了熱門的美食旅遊目的地。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戴斌:今天的遊客到了旅遊目的地,消費動機或者旅遊的動機發生了變化。不隻是要看風景,還要享受場景,場景就是人間煙火氣構成的。過去餐飲是個配角,我們吃的是旅遊團餐,但今天美食成了主角了。是以從旅遊餐飲到美食旅遊的轉變,可以概括目前旅遊和餐飲之間結合融合的一個最大特征。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文旅市場複蘇的熱風,也吹到了小城市,特别是縣域。名山大川、繁華都市固然好,“小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别有味道。今年五一假期,有不少人就開啟了他們的“縣域遊”。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福建省南靖縣境内共有大大小小15000多座土樓,這是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一種民居建築,包含田螺坑土樓群在内的福建土樓還被列入了《世界遺産名錄》。不過這一次,陳嘉昊和小夥伴們沒去著名的田螺坑,他們想去幾個不同的鎮,體驗點不同的東西。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在書洋鎮下版村的土樓裕昌樓裡,幾個小夥伴感受了一下非遺文化——布袋木偶戲的魅力。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裕昌樓有數百年曆史,目前還有100多位原住民。大家通過經營土特産,展示非遺文化等來吸引遊客。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在梅林鎮梅林村,幾個小夥伴讓民宿老闆帶他們采摘青梅,了解當地的特色産業。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聽說南坑鎮有咖啡種植園,他們又專門趕了過去,看咖啡是怎麼種出來的,還上了教育訓練課,親手體驗手沖咖啡。幾天下來,遠離城市的喧嚣和擁擠的人群,幾個小夥伴感到了難得的放松。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縣域旅遊”成為新熱點,一方面給當地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但同時也容易暴露接待和服務能力的短闆,南靖縣也面臨這個問題。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節假日是遊客滿意度評價的關鍵視窗期,短時間内大量遊客聚集,即使配套相對成熟的大城市也容易造成擁堵,體驗感下降,而下沉市場的住宿、餐飲、交通等更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梅林村為例,雖然離熱門景點雲水謠隻有六七公裡遠,但此前因為交通不便,遊客寥寥無幾。近兩年,來的遊客多了,當地也改建了公路,新開了幾家民宿,但仍屬于起步階段。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城市旅遊、美食旅遊、縣域旅遊……近年來,旅遊的個性化、品質化、多樣性特點越來越突出,以“科技+文旅”為特征的智慧旅遊也成為消費新亮點。今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等推出首批42家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通過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讓遊客有更新穎的消費體驗。随着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低空飛行也成為旅遊中的一種時髦體驗。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在甘肅敦煌的鳴沙山景區,有不少遊客選擇搭乘三角翼飛機或直升機,從空中俯瞰鳴沙山和月牙泉。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在浙江良渚古城的數智體驗館沉浸式感受古人的智慧、在雲南香格裡拉體驗非遺藏香的制作、在廣西看“開耕儀式”民俗表演,參加抓鴨子抓魚比賽……今年以來,為進一步激活文旅市場活力,各地使出渾身解數,花式“留客”,新業态、新模式、新供給不斷湧現,旅遊市場加速複蘇。不過,從長期來看,推動旅遊高品質發展仍有很多事情有待解決。

焦點訪談丨旅遊消費發生轉變,如何讓“流量”變“留量”?

戴斌:大陸14億人口,人均出遊率隻有4.2次,平均每人一個季度出去玩一次,發達國家這個數字是平均每個月出去玩一次,也就是人均出遊率是10到12次,距這個比例,我們還有很大的工作沒有做到位;第二,要導入和培育新質生産力,比如科技、文化、藝術,還有一定要千方百計吸引年輕人參與到旅遊的程序中,他們不僅是遊客,也是生産者,也是旅遊的從業者,讓他們進來才能夠帶來一些新鮮力量。

從旅遊市場發生的這些轉變來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旅遊消費正在從觀光型消費向體驗型消費轉變。适應消費更新的這種新變化,我們的軟硬體也要及時跟上。比如,配套的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建設要進一步完善,要提供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的旅遊産品、更加貼心周到的服務,讓大家願意去玩兒,玩兒得開心,才能真正留住“流量”,助推中國旅遊高品質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