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也有全面學俄語的時代?沙俄後期起步,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峰

作者:江湖小曉生

近日,俄話事人來到咱們這兒通路,在演講過程中,他說話很快,壓根沒給翻譯人員留下翻譯的時間。估計翻譯人員都懵了:老大,你當這是回自家呢?

結果俄話事人坦言:不好意思,我來中國,就好像回家一樣,是以沒給翻譯人員留時間,我以為大家都能聽得懂俄語呢。

這事兒就值得玩味了,來中國就好像回家一樣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他曾經在中國待過,對這裡有感情嗎?不過提到俄語的事情,倒是讓人聯想到了中國人學俄語的一些往事。

中國也有全面學俄語的時代?沙俄後期起步,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峰

中國最早建立官辦俄語學校的地方,應該在新疆和東北

俄國和中國,在近代打交道的次數那就太多了。主要是咱們被他們摁在地上打交道,那感覺估計不太好,畢竟沒事兒就被割肉,這誰扛得住啊。

近代最早是在1847年的時候,那時候沙俄已經不斷派人翻越外興安嶺,非法進入大陸境内的外興安嶺。到了1858年,沙俄通過《瑷珲條約》,奪走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近代就跟俄國扯上了不清不楚的關系。此後和沙俄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實在是太多,自然是對俄語人才的要求也就跟着增多了。

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沙俄将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都給割走了。1864年,沙俄又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走了44萬平方公裡的外西北。到了1881年,雙方又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沙俄再次割走外西北7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

這些不平等條約當中,還有大量子條約,如果清朝沒有懂俄語的專業人員,那這活兒就很難辦了,極有可能會被俄國人給耍了。畢竟俄國人在條約的角落裡,一般都會留下一行小字:如果有分歧,最終解釋權歸俄國所有。

為了以防此後還要簽訂大量條約,清朝在新疆和東北,陸續開辦了一些俄語學校,打算系統性地培養一批俄語專業人員。

中國也有全面學俄語的時代?沙俄後期起步,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峰

1887年,也就是《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簽訂後的第三年,新疆方面表示壓力山大。為啥呢?因為《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以後,新疆地區已經有了伊犁、喀什、塔城、吐魯番等地的沙俄領事,整個西北又增設了肅州、庫倫等地的俄領事。

此外,俄國人在新疆做生意的免稅區,也擴大到了伊犁、塔城、喀什、烏魯木齊等天山南北各地。

這麼一來,大批量的沙俄官員和民間商貿人員湧入了新疆。如果沒有足夠的俄語人才,壓根應付不過來啊。為此新疆巡撫劉襄勤特地向清廷申請,按照京師同文館的模式,在1887年設立新疆俄文館,專門用來培養俄語人才。1908年後,改名為中俄專門學堂。

東北這邊情況稍微有點差別。

1884年吳大澂帶人去東北吉林邊境勘察,發現俄國人在條約劃定的界限的基礎上,又非法向前推進,搶占了大陸大片領土。

為此,吳大澂與俄國人據理力争,拿出條約一點點對照,最終為清朝挽回了不少領土。這個時候東北方面也意識到了俄語人才的重要性,是以1887年,吉林将軍希元特地向清廷申請,同樣按照京師同文館的模式,在珲春建立了珲春俄文書院,負責培養東北的俄語翻譯人才。後來規模擴大以後,該書院在1897年就搬到了吉林市。

這兩個書院,算是比較早的專門學習俄語的官辦學校了。至于剛才一直提到的京師同文館,是1861年的時候,洋務派領頭人恭親王奕䜣親自操辦的一個外語學習學校,這似乎也能标志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開端。1863年,該同文館中就設立了俄語館。

中國也有全面學俄語的時代?沙俄後期起步,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峰

上世紀五十年代,俄語成了熱門語種

到了1895年中日甲午戰争結束以後,清朝和沙俄一度進入了蜜月期。為啥呢?因為日本當時一直要求清廷割讓遼東半島,而沙俄與德國、法國一起,幫着清廷用3000萬兩白銀,贖回了遼東半島。

從此以後,以李中堂為首的一幫高層,便徹底倒向了沙俄,成為了朝中正兒八經的親俄派。這些人把沙俄當成了最大的靠山,似乎隻有沙俄才能幫助清朝對付日本。

他們是真心沒有吸取曆史教訓啊,從1858年到1881年,沙俄割走了清朝151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才過去十幾年時間,他們就給忘了。不算忘吧,應該是選擇性失憶。

結果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沙俄蠶食清朝的計劃也在一步步進行當中。你把他當盟友,拼命往上湊,他把你當韭菜,使勁兒想辦法薅。

1896年開始,沙俄要求在東北修鐵路,修鐵路的同時,沙俄也開始把一系列民用機構、建築安置到了東北境内。比如說俄語學校、俄國的教堂、俄國的銀行等等。

中國也有全面學俄語的時代?沙俄後期起步,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峰

尤其是俄語學校,一下子就帶動了學習俄語的大環境。畢竟修鐵路的工程師、護路軍隊包括一些後勤人員、商貿人員,全都是俄國人。中國人想要和他們打交道,就得學俄語。

到了1900年,沙俄直接吃掉了整個東北。這個時候東北的俄語學校就更多了。不過伴随着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争中打了敗仗,東北學習俄語的風潮,一下子就消散了。畢竟沙俄的軍隊退了出去,他們在東北的影響力,遠沒有過去那麼大了。

此後40年時間裡,中國學習俄語的氛圍一直都很一般,畢竟沙俄包括蘇聯,當時對咱們的影響都很一般。

一直到1949年以後,中蘇進入了蜜月期,再次掀起了一股學習俄語的浪潮。

1949年到1951年這段時間,大陸先後建立了12所專門學習俄語的專科學校,在校生達到了5千多人。除此以外,全國50多所高校中,都設立了俄語學校。

由于東北深受蘇聯的影響,是以當時東北所有的中學基本都開設了俄語課。那時候俄語在中華大地上可不是什麼小語種,誰學習俄語,那代表的就是光榮。反而是如今到處都學的英語,在那個年代是正兒八經的冷門小語種,壓根不受重視。

中國也有全面學俄語的時代?沙俄後期起步,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峰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俄語逐漸成了雞肋

從1960年開始,中蘇蜜月期結束了,這個時候學習俄語的熱潮其實還沒有消退。畢竟一切都需要時間來慢慢沉澱。

比如說1964年的時候,中學生學習外語的總人數當中,學習俄語的人數,依舊達到了67%左右。高校外語專業當中,學習俄語的人數,也還占到了46%左右,其他所有外國語種的學習人員隻占了54%。可以說,俄語依舊占據着當時中國外語學習的半壁江山。

1966年以後,情況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去學俄語是一種光榮,但伴随着中蘇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學俄語反倒成了一種錯誤,不少人在此期間遭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是以,大量俄語人才,無論老師還是學生,紛紛開始改行。俄語人才一下子就出現了斷層,到了1971年,全國學俄語的人數,已經不足1千人。

1979年以後,外語教育工作複蘇,不過屬于俄語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伴随着全球化的發展,英語成為了中學、大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而俄語,在此後的數十年裡,一直都是不冷不熱的狀态,和其他小語種沒什麼太大的差別。

中國也有全面學俄語的時代?沙俄後期起步,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峰

會不會重新掀起一股俄語風

新時代,伴随着合作深入,俄語會不會重新霸榜咱們這兒呢?會不會取代英語的地位,再次成為大中學校的必修課呢?我認為基本沒可能。當然了,或許會因為貿易增加,是以出現一些學俄語的教育訓練機構。

過去之是以出現俄語熱,那是因為我們當年百廢待興,各方面落後于蘇聯,需要向蘇聯學習很多知識。1960年以後,人家不肯教了,直接撤走了所有援助專家後,俄語熱才慢慢冷下來。

而現在,我們在各方面已經遠勝這位北方的鄰居了,在他們身上實在是不知道能學到啥,為啥還要鋪天蓋地地學習俄語呢?這可不是關系好壞所能決定的,而是供求關系決定的,你實在沒啥值得我學習了,那我還學個球啊。關于這一點你是否也同意呢?歡迎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