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缺少配料表,衛生難保障!小心網紅零食的“甜蜜誘惑”

作者:四面雲山 738

有着清脆“咀嚼音”的蠟瓶糖、五彩斑斓的琥珀糖、外觀精緻的“口紅巧克力”“蘿蔔刀巧克力”、造型奇特的“超大章魚軟糖”、5米長的“大辣條”……随着短視訊分享的日益火爆,一些網上的兒童零食分享視訊,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家長跟風購買。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份“甜蜜和火辣誘惑”的背後,存在網紅兒童零食配料表不明晰、缺乏監管等安全風險。

線上

小朋友上演“甜蜜誘惑”

“今天我和媽媽來個沉浸式吃蠟瓶糖!”晚上8點,一位部落客在短視訊平台更新了自己的動态。視訊中,一位小男孩與媽媽并排坐着,身上别着收音的麥克風,面前擺放着滿滿一桌子蠟瓶糖。

隻見五顔六色的糖果被做成海綿寶寶、哆啦A夢、甜甜圈等不同的樣式,顔色鮮豔,有的甚至比一隻手還大。小男孩熟練地邊在鏡頭前展示蠟瓶糖的樣子,邊咬開外層的蠟殼,内側的果醬便爆開來。“一口就爆漿了,真過瘾!”小男孩邊說着,清脆的“咔嚓”聲和咀嚼聲也從螢幕裡傳來,吸引了不少網友點贊評論。“蠟瓶糖看起來真好吃!”“小弟弟真可愛,吃東西的樣子很解壓!”而在這條視訊下方的商品櫥窗連結中,蠟瓶糖的銷量也很快上漲。“孩子看了蠟瓶糖的視訊,吵着要吃,隻好給她下單購買了。”有家長在評論區表示。

記者發現,除了蠟瓶糖之外,網絡上還有不少小朋友現身說法的“甜蜜誘惑”視訊:做成手槍、口紅樣式的巧克力,吃起來有趣又好玩;章魚一樣的軟糖,戴在頭上邊玩邊吃……這些奇葩零食被打上“國小生”“親子時光”的标簽,拍攝成吃播視訊,在網絡平台有累計過萬的點贊與收藏。

“火辣誘惑”的視訊也有不少:“5米長的辣條你見過嗎?操場走一圈饞哭同學!”不少辣條商家宣傳語中針對小朋友的吸引話語層出不窮,此外還有小朋友在獵奇的心态下購買後被辣出“表情包”。

線下

學生纏家長跟風購買

“我兒子經常在網上刷到一些奇怪的零食,就纏着我給他買。”趙女士說,超長大辣條、超大章魚軟糖這些零食他都特别好奇要嘗試,尤其是“色彩鮮豔”的蠟瓶糖,已經要過好幾次了。

“最近這個蠟瓶糖在小朋友之間是挺風靡的,我家孩子也纏了我半天非要買。”李女士說,她家孩子正上國小二年級,前段時間從同學那裡看到了蠟瓶糖這種新鮮玩意,便也吵着要吃。

“我之前還真不知道什麼是蠟瓶糖,結果上網一搜尋,好多吃播都在推薦,其中不少還是帶着小朋友在視訊中出鏡的。”李女士說,她看到吃蠟瓶糖的方式很特殊,就像口香糖一樣,外層的蠟瓶嚼完需要吐出來,很擔心孩子吐不幹淨。“我當時還勸說了孩子半天,可她說很喜歡蠟瓶糖的各種造型和聲音,好多同學也都在吃。”李女士最終還是花大價錢給孩子買了。“我也跟着嘗了一下,真是體會到了什麼叫‘味同嚼蠟’,感覺沒什麼吃頭兒。”李女士說。

問題

三無産品混雜其中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這些“甜蜜火辣”的誘惑背後,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以蠟瓶糖為例,網上售價不一,“品質”也是參差不齊。記者在某網購平台上看到,有關蠟瓶糖的商品均帶着“網紅同款”、“兒童可食用”等标簽,不少直播間、網店的蠟瓶糖動辄銷量過百萬。記者分别在不同平台的不同店鋪,購買了幾包蠟瓶糖,收到貨後發現,有的雖然包裝精美,但有關生産廠商、執行标準等資訊都不完全,有的甚至連配料表都沒有,還有的是純手作的“三無”産品。

此外還有不少人線上下擺攤售賣手工蠟瓶糖,吸引國小生。“蠟瓶糖制作挺簡單的,網上也有不少教程。”叢女士就應着蠟瓶糖熱銷的潮流,擺起了手作蠟瓶糖的攤位。 “網購果醬、食用蜂蠟、卡通模具……在家操作起來也挺快的。”叢女士告訴記者,她購買原材料和模具花費了700多元,第一批總共做出200多個蠟瓶糖,包上包裝帶到夜市上擺攤,售價5元一塊,不少小朋友都很喜歡。

不過當記者問及蠟瓶糖的原材料安全性和保存期限等問題時,叢女士有些含糊:“我購買的原材料不便宜,品質應該有保證。果醬會過期,冷藏條件下應該沒啥事,但常溫可能不太行……”

專家

警惕“誘惑”加強監管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中國科協科學傳播首席專家範志紅表示,對于一些網紅兒童零食,還是要避免盲目跟風。比如蠟瓶糖便屬于新品類,目前也沒有相關品質标準和調查資料,很難說具體會對健康造成哪些影響,但這些彩色糖果中的色素成分是什麼,是否過多,也亟待規範管理。此外蜂蠟本身雖然沒什麼毒性,但就怕很多商家用的不是蜂蠟,有其他污染成分。

一些網紅零食抓住了孩子喜歡鮮豔色彩和獵奇的心理,然而小孩子并不能判斷零食的好壞,這時需要家長進行合理的幹預,挑選安全、幹淨的食品,為孩子的健康安全護航。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目前網絡上有很多人通過直播、廣告等方式引誘兒童消費一些不健康的零食産品。這些食品大部分沒有國标支援,沒有詳細的配料組成也沒有風險提示,基本上屬于違法違規的三無産品。而很多孩子又缺乏食品安全意識,是以網絡零食的監管應當是未來的核心與重點。此外對于手作零食,也應有線上線下監管機制,不能任其遊離在“監管之外”。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