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制内改革密集如潮,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作者:等待的雲朵

改革鐵腕下的軟肋:體制内密集變革,誰為誰在"自救"?

"人在做,天在看!"從去年開始,全國上下一股"改革自救"的風暴刮遍大江南北。從東北到華南,從華中到西北,體制内上上下下好似人人自危,都在發力密集"瘦身"。

體制内改革密集如潮,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這一系列改革舉措似狂風驟雨,閃電般劃破長空,直插雲霄。各地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甚至連機關食堂都沒能幸免。仿佛改革的大軍踩着鐵蹄,沖鋒在鐵蹄下留下一個個深深的痕迹。

真是改革如此之猛,卻讓人不免心生疑惑:這究竟是什麼原因,竟讓向來以"穩定"著稱的體制内,突然紛紛擁抱如此"激進"改革?

體制内改革密集如潮,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财政危機下的最後"自救"

"危機就是轉機"。事實上,體制内如此狂風暴雨般的變革,其根源正是由于目前地方政府财政的巨大危機。

近年來,随着土地出讓金收入的驟減,地方财政收支沖突日益尖銳。一些地方财政收支失衡,甚至瀕臨崩潰邊緣。體制内改革正是地方政府在财政危機下的"最後自救"。

半月談記者實地調研發現,某烏蒙山腹地A縣更是典型。該縣2023年政府預算中,保工資預算總支出高達26.3億元,而2022年全縣财政收入竟隻有7.02億元,僅相當于工資開支的四分之一。類似情況,在很多地區都不同程度存在,這無疑讓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體制内改革密集如潮,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面對如此"家徒四壁"的财政窘境,體制内改革便成為不得不做的"燎原之計"。畢竟,一方面工資等人員支出開支已遠遠超出财政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過于龐大的編制和機構也加劇了地方财政的沉重負擔。

是以,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等成為迫在眉睫的"自救良方"。這不僅能壓減财政開支,而且還可優化資源配置,達到"瘦身"和"健身"并重的目的。

雖然推進"自救"改革的舉措看似粗暴,但在财政吃緊的背景下,這的确是最直接有效的"應急之策"。但誰能料到,這場自救改革會如此密集而猛烈,仿佛一夜之間,體制内的很多"鐵飯碗"都不太安全了。

體制内改革密集如潮,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驚心動魄的密集改革

"有理由相信,這絕不是哪個地方在做'獨角戲'。"半月談記者說,去年以來各地體制内改革的确如火如荼,改革力度之強勁,改革舉措之密集,着實讓人咂舌。

2022年11月,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首先打響清理編外人員第一槍,拉開了全國清理編外潮的序幕。他們規定了15類編外人員必須及時退出編制,并限期清理到位。

此後,山西、遼甯、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全國各地如同被點燃的炸藥桶,紛紛跟進,頻頻出台各種"自減員"措施。如河南便推動精簡事業機關:原則上不再保留科級和事業編制人數在16人以下的事業機關;湖南則直接下令,各級機關事業機關不再保留科級内設機構;......

體制内改革密集如潮,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僅僅清理編外一項,便已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而實際上,不僅有清理編外,精簡機構、取消編制、降薪停績等更是層出不窮,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這一幕幕,不禁讓人想起了幾年前的國企改革。當時,國企改革同樣洶湧澎湃,裁員下崗、工廠關閉接踵而來,場面震撼人心。不過,相比之下,體制内的這次密集改革又似乎更為徹底:它不僅波及公務員編制,還直搗黃龍,直指事業編;不但關乎工資福利,更幹脆連機關食堂都取消了。

盡管多數地區在落實過程中,也作出了一定的"保護傘"政策,如有的地區對老年身邊從業人員實行過渡政策;有的地區給予一定經濟補償等。但終究改革大潮不可阻擋,體制内外呼吸氣氛無疑籠罩在一片嚴峻氣氛之下。

體制内改革密集如潮,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改革不改革,體制内能否真正"自救"?

在這樣的背景下,體制内這場曠日持久的"自救"改革引發了外界廣泛關注和讨論。改革的目标雖然是為了地方财政"自救",但外界人士也普遍認為,此次改革不應是權宜之計,而應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端。

那麼,面對如此密集的改革舉措,體制内是否真能徹底"自救"?有觀點認為,雖然目前确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果僅靠此,未來恐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突出沖突和深層次問題。畢竟,一味"瘦身"并不等于"健身",關鍵還在于後續相關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化。

體制内改革密集如潮,精簡機構、取消編制、清理編外、停發績效

比如編制管理制度還需要進一步理順,目前尚存在重等額就業、超員配備、編外人員亂象等編制秩序混亂問題;再如,補貼支出仍舊過多過濫,名目繁多,也需要進一步整治 ....... 隻有将這些深層次沖突一一破解,體制内才有望真正"自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