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順着人性養孩子

作者:阿梅朋友圈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且自律。然而,如何與孩子天生的惰性相抗衡,确實是一大挑戰。

自律不是逼迫的結果,而是慢慢培養出來的。

最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順着人性養孩子

01,越是不準,越是反抗,這不是叛逆

網上一位媽媽發出這樣的求助資訊:她上初二的兒子變得很叛逆,習慣性的逃課、抽煙,甚至對父母動手。這種情況發生在小升初之後。

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将孩子送到當地的私立中學寄宿。

并為孩子設定了一系列的規則:不準遲到、不準早退、不準早戀等。

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嚴格的規定并沒有讓孩子變好,反而問題層出不窮。

媽媽試圖通過懲罰來糾正孩子的行為,但孩子卻變得更加叛逆。

最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順着人性養孩子

你是否也會疑問,孩子為什麼會叛逆?

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可以天馬行空的想象任何分享,但是不要想象白色的熊,但結果參與者的腦海中反而浮現出白熊的形象。

同樣的,當家長不斷告訴孩子“不要”做某事時,孩子反而更容易被吸引,想要去嘗試。

是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與其反複強調“不要”,不如換個角度,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例如,不說“不要跑”,而是說“慢慢走”;

不說“不要大吼大叫”,而是教導孩子如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樣,孩子不僅能更好地了解家長的意圖,也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律意識。

但很多時候,父母的“不許”、“不準”、“不可以”等禁止性口吻,就像在孩子心中養了一隻白熊,随時可能沖出來搗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父母越是不讓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反而越有興趣嘗試。

學會适當的放手,并不是什麼壞事。

最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順着人性養孩子

02,有信任基礎,才能更好溝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父親發現了女孩子給兒子寫的“情書”,字迹稚嫩而可愛。

兒子才五年級,這個小秘密讓他有些吃驚。然而,他并沒有聲張。

後來,父子倆在閑聊時,父親分享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曆。他告訴兒子,自己曾經也喜歡上一個女孩,但直到考上好大學後才向對方表白。兩人互相扶持,一路走來,如今已經結婚生子。至于兒子褲兜裡的小卡片,父親隻字未提。

是以,如果你想讓孩子接受你的觀點,不妨先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曆和感受,讓他們感受到你與他們是“自己人”。這樣,他們才會更容易了解并接受你的建議。

要成為孩子的“自己人”,首先需要建立起他們對你深厚的信任。這樣的身份讓你能夠以更自然、更輕松的方式引導他們,讓他們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最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順着人性養孩子

03,經常鼓勵,孩子會更好

如果父母總是指責孩子,那麼孩子身上的福氣就會悄悄溜走。

相反,如果父母能夠多給孩子一些贊賞、認可和包容,那麼孩子就會朝着你希望的方向發展。

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都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赢得小紅花。是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讓他們在我們的引導下茁壯成長。

有些父母過于強硬,試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孩子,結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實,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強制執行,而在于順應人性,引導孩子自然成長。

最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順着人性養孩子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省力,而且效果更佳。

順應人性,意味着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興趣,讓他們在自由的環境中探索和發現。

當然,順應人性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作為父母,我們仍然需要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和幫助,以確定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會走偏。但是,這種引導和幫助應該建立在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而不是簡單地指令和強制。

總之,隻有順應人性去養孩子,才能真正做到既省力又有效。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還能夠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自信和自主。

是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放下自己的執念,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和引導孩子,讓他們在自由的環境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