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作者:陳石頭本頭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開始,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争一度表現出猛烈的進攻勢頭,僅僅一年半時間,侵略者陸續攻占了京、津、滬、甯、漢等重要核心城市。眼看“局勢一片大好”,日本内部甚至開始出現“三月亡華”的叫嚣。然而後來真實發生的曆史顯示,日本侵略者陷入的不僅是戰略意義上的戰争泥潭,更是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日本侵華的如意算盤

日軍侵華,為什麼會從一開始的勢如破竹,逐漸走到相持不下、最終一敗塗地?當他們自以為得計,侵占了半個中國、甚至将國民政府逼到内陸“陪都”,卻沒有料到走向覆滅的轉折點即将到來。

日本侵華戰争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後世研究者認為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結果:比如日本内部軍國主義的甚嚣塵上,比如當時舊中國積貧積弱之下更易受人宰割,比如整個世界範圍内法西斯國家的勢力日漸擡頭。也有一種從經濟入手的看法認為,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範圍内的經濟危機爆發,那幾個法西斯國家之是以悍然發動對外戰争,也有轉移内部沖突、攫取利益的原因在内。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侵華戰争爆發源自日本蓄意而為,中國作為被侵略一方、初期更多被動應戰,再加上兩國工業生産能力、軍隊武器裝備等實際層面都存在客觀差距,戰局對中國一方顯示出極為不利的傾向。這樣的事實對中日兩國的政府、軍隊和國民都造成了極大的震動。

日本國内的所謂“少壯派”更加狂熱于侵略戰争,叫嚣要速戰速決,将整個中國都攻占下來。另一方面,日本還着手從東北地區開始加快“墾殖”進度,意圖将侵略得來的土地逐漸“消化”。“三月亡華”的論調,也就是那個時期流傳開來的。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至于中國國内,各個階層、各個派别之間,輿論的沖突和對立也同樣可以用“一片混亂”來形容。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失陷、并遭遇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後,“亡國論”的聲音不絕于耳;但當台兒莊血戰一度遏止住了日軍進攻的勢頭,“速勝論”卻又再一次卷土重來。

總之,如果抛開後人已知結局的上帝視角,當時身在其中的中日雙方大部分人都難以預料那場戰争的走向。那麼日本軍國主義在一連串勝利之下被沖昏頭腦、自以為侵略野心一定能迅速實作,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實際上,以1938年下半年為分界線,中國在抗日戰争中并非一直處于下風被動的位置,而是通過拉長戰線、地理優勢、國際援助、後方遊擊等種種方針,逐漸将雙方的争衡拖到了相持的狀況之中。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随後,日軍在武漢會戰中進攻勢頭遭到遏止、邊區承受着八路軍和愛國群衆的遊擊抵抗、長沙保衛戰中再遭痛擊,又在諾門坎被蘇軍擊敗、太平洋海戰中被美軍壓制,直到1943年中美聯軍發動緬北滇西戰役,此戰成為抗日戰争進入反攻的标志,日本侵略野心的覆亡也自此真正進入倒計時。

八天九夜誕生的《論持久戰》

在這一整個持續數年的漫長過程中,誕生于1938年五、六間,正式釋出于七月的《論持久戰》成為抗戰時期最引人矚目、影響最大的相關著作。這篇五萬餘字的雄文,某種程度上具有“預言家”的特質,因為它在抗日戰争尚未走到相持節點之前,就雄辯而正确地勾勒出了未來局勢發展的路線。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論持久戰》誕生時候的大背景,正值抗日戰争進入第十個月的危急關頭。日軍倚仗着軍事能力的優勢兇猛攻擊,陸續攻陷了若幹重要城市,國民政府被迫先遷武漢、後遷重慶,政治中心不斷向内陸收縮。然而另一面,八路軍卻打出了平型關大捷,國民黨軍也打出了台兒莊大捷。

針對這樣錯綜複雜的局面,社會上出現了種種不同的論調,其中不乏意氣用事或是紙上談兵的觀點。其中影響最大的兩種看法,一者認為即将亡國,二者認為應當追求速勝,這兩種的共同點都是期望戰争階段盡早結束,但很少有人能夠拿出具備說服力的論據來。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也正是針對這種思想上廣泛存在的迷茫與混亂,毛主席詳細分析了開戰以來十個月的種種實踐,總結了大量國内外資料,運用政治和軍事雙管齊下的分析方式加以剖析,最終花費八天九夜完成了這部意義重大的鴻篇巨著。

當時擔任他警衛員之一的翟作軍後來曾經回憶,認為毛主席為了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廢寝忘食嘔心瀝血——當思路理順了需要形成文字時,他曾經兩天兩夜沒有合眼;實在是太困了精神跟不上了,就讓從業人員打來一盆冷水洗洗臉,清醒一下頭腦繼續寫。

為了寫好這份重要的文字,毛主席那段時間根本沒有胃口,吃東西都像是完成任務,吃得很少臉色也很差。這樣緊張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八九天,直到最後一天的半夜,翟作軍終于從主席那裡領到了任務:讓他把寫好的初稿送到延河對岸的清涼山去,當時解放社就設在清涼山。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等解放社校對完畢後送來校樣,主席又不眠不休地逐字修改,并分送給中央的另外幾位上司,讓他們審看後提出意見。

抗戰階段:從防禦到相持

這篇文章從提出問題、論證問題再到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共分成21個部分。論述精當、邏輯嚴密隻是其中一部分優點,真正令這篇文章在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原因是它所“預言”的許多内容,都在文章公開之後一步一步地變成了現實。

毛主席将抗日戰争的未來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敵進攻我防禦的階段。他認為文章發表之時,第一階段還沒有走到完結,敵人下一步将會圖謀廣州、武漢等幾個重要城市,實際上日軍的軍事行動也印證了他的推論。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第二階段則是雙方攻守都并不太明确的階段,通常稱為戰略相持階段。毛主席預估,在這個階段,日軍的進攻勢頭遭遇挫折出現停滞,而我方則以戰略防禦為主、相機準備反攻。

實際上,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因為傷亡和疾病,損失兵員約20萬之衆,戰場軍事能力大受影響。另外由于日軍侵占的土地越來越廣闊,戰線和補給線越拉越長,其兵力不足的問題便日益暴露出來。

為了緩解蘇聯在東北邊境施加的壓力,日軍不得不分兵防守,山海關以内的日軍總體實力再度削弱。國軍在台兒莊血戰獲勝,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廣大愛國人民在農村地區開展遊擊戰争,又牽制了為數衆多的日軍使其疲于應對,對日軍進攻勢頭都起到了重要的遏制作用。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為攻占國民政府的陪都,日軍将下一步目标放在了重慶和四川,兵力從南北兩路發起攻擊,目标城市包括長沙、重慶、太原和西安。這幾個城市地處内陸,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可以依憑,同時也具備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秦嶺、黃河等大山大河都成為防守一方的天然屏障。

此外,國共雙方在周邊集結了大量軍隊,是以日軍在這一波進攻中并沒占到什麼便宜。三次進攻長沙無功而返,超過5萬名日軍被殲滅;又在宜昌遭遇重兵阻擊,日軍第13師遭受重創。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在毛主席文章預言的“相持階段”,中國一步步展現出持久抗戰的能力和勇氣,而日寇則一步步在戰争泥潭中越陷越深,此前夢想的“速戰速決,滅亡中國”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從相持到反攻

為什麼日本必敗?為什麼日本陷入中國戰場時間一長就會陷入被動?毛主席認為,首先是因為這場戰争本質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争,其根本就是非正義的,同時這個侵略國在人、财、物方面都資源有限,難以支撐長久的戰争消耗。

但雖然如此,日本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客觀相對強大也不可忽視。是以抗日戰争中國一方不會敗,中國不會因受侵略而亡國,但是中國也沒有辦法做到迅速取勝,必須也隻能經過防禦、相持、反攻三個戰略階段,經過一場持久戰獲得最終勝利。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這第三階段“反攻”,也同樣按照毛主席的分析降臨。盟軍在中途島海戰的勝利被視為二戰中整個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1943年10月開始的緬北滇西戰役,則标志着抗日戰争終于迎來了反攻的号角。

日軍在太平洋海戰中吃了敗仗,盟軍兵鋒逐漸威脅到日本本島,迫使日本不得不進一步收縮力量去保衛本土。這就必然會使侵華日軍的實際戰力再度削弱,當時關東軍名義上保持了70萬人,實際上日本兵的數量已經下降到20萬左右。

來自蘇聯、美國的軍事壓力,盟軍的陸戰以及中國軍隊的反攻,最終成為推動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多重力量。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結語

這篇文章是毛主席關于持久戰思想的集中論述,但這種看法并不是在八天九夜之内突然形成的,而是曆經了更加漫長、成熟的反複推敲思考。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半年後,毛主席便開始了關于此事的思考和推論,後來在延安抗日戰争研究會上的長篇演講已經是思考較為成熟後的産物了。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論持久戰》雄辯地預言了日軍入侵中國後的事态發展——原本進度很快,在日本軍國主義瘋長的侵略野心之下,日本圖謀迅速吞下整個中國;但客觀條件和國際國内局面又決定了日本的打算不可能稱心如意,它必然會被帶入持久戰的曆程,最終走向侵略失敗的結局。

參考資訊:

《論持久戰》;科學導報·學術;2020年81期

《論持久戰》的思想魅力和現實啟示——重讀毛澤東《論持久戰》;黨建網;2023-05-16

《論持久戰》在華北淪陷城市的傳播和閱讀;王富聰;2022年09月14日;光明日報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當日軍快速占領半個中國後,發現原來中了套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