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接班張勇,46歲的她逆勢翻盤

接班張勇,46歲的她逆勢翻盤

中國企業家

2024-04-29 12:34釋出于安徽《中國企業家》雜志官方賬号

接班張勇,46歲的她逆勢翻盤

雙手改變命運不是口号,而是真實發生的。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宵

編輯|米娜

圖檔來源|受訪者

回到29年前,17歲的楊利娟不會想到,挖她跳槽的那家叫“海什麼”的火鍋店,有朝一日會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火鍋品牌。而由于家境困難早早辍學、背了一身債的她,日後會成為管理十幾萬員工的海底撈首席執行官。

聽上去,這是一部大女主“更新打怪”的爽劇,但細數其中的過往,才會看到每一步的磕磕絆絆:她曾在人生地不熟的市場當拓荒牛,用盡辦法“啃”下西安第一家店,讓海底撈“開向全國”邁出了第一步;21歲的她遇到客人鬧事,壓住驚慌,帶着員工與60多條手持棍棒的大漢對峙;2011年,楊利娟升任海底撈COO,正值海底撈“打破”組織的關鍵時期,她一肩扛下了變革的動蕩;10年之後,她接過CEO的擔子,啟動了海底撈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調整。

做出這些“狠”事的楊利娟,個子小小的,說話客客氣氣,與“把不好說話寫在臉上”的張勇(海底撈創始人、董事長)很不一樣,但這絲毫無損于她在海底撈上上下下的威望值。一位在海底撈工作10多年的高管提起她時說,“楊姐是海底撈最務實的一個人,她的号召力是20多年來一點一滴沉澱下來的,基本上沒有任何人可以比得上。”

經過20多年的磨砺,楊利娟的心态也越來越成熟。剛做服務員時,她會因為一次評級失敗,“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但到了2021年,真的遇到外界口中“天塌下來似的危機”的時候,她卻認為“不過是個很難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已”。打過無數次的仗,讓她終于成為一位臨陣不亂的統帥,“面對每天出現的新問題甚至挑戰,第一反應都是如何解決;挑戰成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

如今,應該就是一個值得興奮的時刻,在過去兩年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整之後,海底撈的業績迎來了強勢增長。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撈年度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将超414.5億元,淨利将超45億元,相較于2022年(剔除特海國際)分别增長了33.6%和174%。

“2023年确實取得了階段性的好成績,業績是一個結果,更代表着一種工作狀态。”楊利娟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但無論我,還是團隊,都遠沒到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因為還有更多挑戰和困難需要面對,這或許就是企業的宿命。”

務實的改革者

這是海底撈成立30年來的最好成績。

宏觀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萬億元,同比增長7.2%,外部消費市場的複蘇相應帶動了海底撈的客流量,但更重要的助推因素,來自于海底撈内部組織和機制的重塑,正如楊利娟所說,“東風可以借來,但戰船是借不來的。”

過去的兩年,楊利娟及其團隊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對海底撈這艘戰船進行修整、加強,持續保養、更新,確定它能以更加結實而靈活的船體、更加靈活而強大的作戰能力迎擊市場的風浪。

接班張勇,46歲的她逆勢翻盤

風浪曾經劈頭襲來。2021年,海底撈由于逆勢擴張不力,深陷全年數十億元的虧損之中,不得不斷臂求生,啟動了名為“啄木鳥計劃”的改革行動。

這相當于是一次精密而兇險的手術,需要膽大心細——既有改革的魄力和決心,也不失嚴謹的判斷和周到的考慮,而當時剛剛升任CEO的楊利娟,正是這台手術的操刀者。

在海底撈員工眼中,楊利娟是“和藹可親”的楊姐——務實、嚴謹、細緻。面對問題,她會從基層開始調研,盡量到門店現場解決,“不管是晚上還是淩晨”;但與此同時,她也是嚴厲堅定的管理者,凡是向她彙報過工作的人都了解,她的要求是有一說一,嚴禁“假大空”。比如有些部門明明犯了錯誤,大家還出于客套說些場面話——對于這種官僚行為,她一點情面都不會給。

這正是當時的海底撈所需要的改革者:一方面,幾百家門店正“流血”不止,必須當機立斷;另一方面,門店牽動的是幾百位店長和兩三萬名普通員工的未來生活——這些人的流轉調動不容有失。據楊利娟介紹,他們差不多用了近一年的時間讨論各類員工安置預案。“我們内部經常說做事先做人,一件事情的出發點如果是為了企業、為了更多員工的利益,那麼做的時候良心就會更踏實。是以隻要這一點想好了,我就會堅定地去執行,但也會及時跟進解決後續問題,避免次生災害。”

最終,在近一年的“啄木鳥計劃”之後,海底撈扭虧為盈,有了16億元的利潤。而在楊利娟看來,更重要的一點還在于“給了員工很大的信心和安全感,讓大家看到,問題是能解決的”。

激活一線創新

緊跟“啄木鳥計劃”,海底撈在2022年9月推出了“硬骨頭計劃”,用楊利娟的說法,前者針對的是組織力上的“宏觀問題”,後者則着眼于單個門店的“微觀問題”,通過薪酬考核、爆品創新、私域營運等各種方式,提高單店的營運效率。

跟20年前比,海底撈的全國門店數從不超過10家,擴張到1300多家。百倍的規模差異帶來的是更大的管理懸殊。“現在企業這麼大,快速響應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這是困擾每一家大企業的管理難題,海底撈嘗試找到自己的解題方法。2023年,海底撈更新了組織架構,讓區域教練直接管理門店,目标就是讓管理架構更加扁平化,同時下放權力,店長和大區可以根據本地化需求調整産品和服務;在考核體系上,海底撈轉變為“低底薪、高分紅”,鼓勵店長等管理層轉變為内部合夥人;每個門店每個月也會預留一筆經費,獎勵那些自發提出好點子的員工。總之,希望激發每一家門店、每一個員工的無限創意。

實際上,2023年海底撈幾次“出圈”的創新也都源自于此,不管是火爆全國的“科目三”舞蹈,還是開大巴去演唱會門口接人、去夜市擺攤等創意,都來自于一線。

接班張勇,46歲的她逆勢翻盤

“如何從線上吸引核心消費人群,再進一步提升線下的客流量和翻台率,是我們一直重點考慮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一線創新就是組織内在創新的最具體表現。”談到這些,楊利娟感慨說:“就像找回了過去的自己——那時,網絡傳播平台如果像現在這樣發達,當年我們的很多創新,恐怕也要天天上熱搜。”

29年前,海底撈在西安第一家門店剛開業的半年裡,門庭冷落,客人都是一桌一桌硬拉過來的。那時,楊利娟和員工去門店附近機關挨家挨戶送豆漿,宣傳海底撈。一次,一對年輕情侶在店裡用餐,女孩順口說了一句,天真熱,要是能吃涼糕多好。楊利娟就讓員工打計程車給買了回來。後來,他們結婚時還專門送來了喜糖……這些黃鐵鷹在《海底撈你學不會》書中記錄的故事,也是包括楊利娟在内的海底撈員工們每天都在經曆的事情。

“雙手改變命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通過每一個人的努力真實發生的。”這些過往讓楊利娟感動,也讓她更堅強,“那時,随時面臨企業倒閉的風險,說起來更難;現在有品牌,有這麼多員工、顧客支援,遇到什麼事情,心理上都不會覺得那麼難了。”

檢視原圖 146K

  • 接班張勇,46歲的她逆勢翻盤
  • 接班張勇,46歲的她逆勢翻盤
  • 接班張勇,46歲的她逆勢翻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