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日本在電影中反思二戰,他們在反思什麼?

當日本在電影中反思二戰,他們在反思什麼?

文/斯嘉麗

很多小夥伴都在背景留言讓我推薦日本電影。

說實話,自從我大學畢業工作以後,就很少主動接觸日本文化。

周末難得地去看了宮崎駿最新的電影《蒼鹭與少年》。

這部電影曾獲得2024年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算是我今年在電影院看的第一部得獎電影。

當日本在電影中反思二戰,他們在反思什麼?

1

處處是隐喻

雖然以前很多人都企圖從宮崎駿的電影裡挖掘各種隐喻,來證明自己對電影看得又深又透,然而,大多數情況都是粉絲的一廂情願,否則也不會得到全世界孩子們的喜歡。

但是這部《蒼鹭與少年》卻幾乎是每個重要角色都充滿了非常明顯的隐喻,甚至連我9歲的孩子都看出來了。

當日本在電影中反思二戰,他們在反思什麼?

2

舊的母親與新的母親

男主角真人是個有兩個媽媽的孩子,親生媽媽在戰争的火災中滅亡了,他的爸爸又娶了媽媽的妹妹。

先抛開隐喻不談,我真的很不喜歡影視劇裡這種姐死娶妹,父死從子的戲碼。

然後我們來談隐喻。

很明顯,真人的媽媽代表了孕育舊日本的時代,而他的新媽媽夏子,則代表了新時代。

這個舊時代,是二戰前的日本,而夏子,則是經曆了二戰失敗以後,重生的新的日本。

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就像那場戰争中的大火,燒毀了日本對舊日的眷戀。

而夏子這個媽媽的到來,真人最初是抗拒的,畢竟,日本要從明治維新後自以為的打日本帝國,到接受自己成為戰敗國,再走向戰後崛起,走向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期間要經曆的戰争創傷和社會改變,對所有日本人來說,都無異于在腦子裡面投下原子彈。

不要說真人,夏子自己其實對自己都是抗拒的,這就是為什麼她要留在異世界生孩子而不回到真實世界,這是象征日本對自己的改變也是充滿陣痛的。

當日本在電影中反思二戰,他們在反思什麼?

3

鹦鹉軍團與法西斯

鹦鹉軍團訓練有素,分工明确,口号響亮,敵意滿滿,很明顯就是日本的法西斯主義的代表。

當他們的上司去找真人的舅公,表示自己是維護這個秩序的主力,其實就代表了日本人當時對軍國主義的看法。

舅公覺得自己是想要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失敗了的想法,就是日本人本身看到自己制度,看待自己天皇的看法。

充滿了盲目的理想主義。

舅公要把這個世界傳給真人,被真人拒絕這件事,其實是宮崎駿自己對待日本未來的看法,日本人選擇接受戰敗,正視自己的錯誤,接受不完美的日本,而繼續前行。

當日本在電影中反思二戰,他們在反思什麼?

4

發戰争财的父親

說實話,坐在舒适的電影院裡,看到真人爸爸讓勞工搬來那麼多飛機透明外殼時,是有點如坐針氈的。

因為這些元件,會再被組裝到日本的飛機上,然後用來轟炸我們國家。

對于這樣的商人,我完全沒辦法共情他的努力。

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讓我覺得最違和的地方。

套用内娛精日公知最喜歡說的一句: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當真人的第二個媽媽夏子說,在戰争中受傷的人真可憐啊。

我真的笑了。

是以,這片受傷的雪花,到底是為什麼凋零?

難道不是因為日本發動了戰争嗎?

難道日本攻打的國家裡,沒有人受傷嗎?難道南京屠城死去的30萬不是人嗎?

雖然這部電影,在我了解,是宮崎駿多年對戰争思考的集大成者。

但是,發動戰争的國家思考戰争的角度,永遠跟被他們侵略過的國家看待戰争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這部電影思考的角度,是日本的蛻變總會到來,确實也到來了,而在戰争中,他們對自己受到傷害的憐惜,恕我無法認同。

當日本在電影中反思二戰,他們在反思什麼?

5

動畫一如既往地優秀

雖然我不是宮崎駿的粉絲,但《龍貓》和《千與千尋》都是我很喜歡的電影,宮崎駿所帶給孩子們的柔和動畫美感,流暢的線條,和無盡的想象力,都是我很喜歡的部分。也是我願意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觀看的原因。即便是口碑不如巅峰之作的《哈爾的移動城堡》,也充滿了改變繪畫的魅力。

總的來說,在有家長指導的情況下,可以觀看,畫面真的很美。

2024年1月15日

于香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