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形機器人重磅檔案出爐!工信部定義為“颠覆性産品”

人形機器人重磅檔案出爐!工信部定義為“颠覆性産品”

《科創闆日報》11月2日訊(編輯 宋子喬) 今日盤後,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稱人形機器人內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颠覆性産品。

人形機器人重磅檔案出爐!工信部定義為“颠覆性産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工信部繼10月份提出培育“北鬥+”新模式新業态、促進形成新質生産力後,再提“如何形成新質生産力”。

工信部表示,大陸人形機器人産業前期已有一定基礎,但在關鍵基礎部件、作業系統、整機産品、領軍企業和産業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闆弱項,需要加強政策引導,集聚資源推動關鍵技術創新,培育形成新質生産力。

《意見》按照謀劃三年、展望五年的時間安排做了戰略部署,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定核心部元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産品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并實作批量生産;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産業鍊供應鍊體系。

人形機器人關鍵技術有哪些?主要包括負責優化機器人腦力的“大腦”技術,以及讓機器人擁有運動能力的“小腦”技術和“肢體”技術。

人形機器人重磅檔案出爐!工信部定義為“颠覆性産品”

《意見》提出,要開發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機器人“大腦”,增強環境感覺、行為控制、人機互動能力,推動雲端和邊緣端智能協同部署。建設大模型訓練資料庫,創新資料自動化标注、清洗、使用等方法,擴充高品質的多模态資料。科學布局人形機器人算力,加速大模型訓練疊代和産品應用。

另外,要開發控制人形機器人運動的“小腦”,搭建運動控制算法庫,建立網絡控制系統架構。

機器人肢體即仿人機械臂、靈巧手和腿足,《意見》提出,突破輕量化與剛柔耦合設計、全身協調運動控制、手臂動态抓取靈巧作業等技術。攻關“機器體”關鍵技術群,突破輕量化骨骼、高強度本體結構、高精度傳感等技術,研發高內建、長續航的人形機器人動力單元與能源管理技術。

工信部還提出培育整機、基礎部元件等重點産品。對于後者,工信部劃定了重點,将基礎部元件聚焦在人形機器人專用傳感器、高功率密度執行器、人形機器人專用晶片、高能效專用動力元件。

人形機器人重磅檔案出爐!工信部定義為“颠覆性産品”

特種環境和制造業是人形機器人有望最先應用的場景。《意見》提出,打造特種應用場景下高可靠人形機器人解決方案,聚焦3C、汽車等制造業重點領域,打造人形機器人示範産線和工廠。醫療、家政、農業、物流等民生領域的人形機器人應用也将進一步推進。

在最後的部分,《意見》還提出營造産業生态、健全産業标準體系、加強安全治理能力等。

▌産業化迎破曉時刻 全球市場空間有望達千億元

2023年以來,我們目睹了人形機器人産業的許多進展——特斯拉人形機器Optimus通過視訊展示了自主分類物品、單腳保持平衡等能力;小鵬汽車自研的人形機器人PX5完成首秀;傅利葉通用人形機器人開啟對外預售;英偉達、Meta釋出了重磅機器人訓練工具……

商業化的前奏似乎已經響起。廣發證券代川表示,2023年是人形機器人産業化的破曉時刻,目前時點剛好是各項技術大突破的交彙點,無論是精密控制零部件方案的疊代更新,還是GPT大模型的不斷進步,都讓人形機器人産業化的“破曉時刻”更近了一步。上海證券劉陽東稱,人形機器人處于商業化前期,需要軟硬體不斷疊代以達到“類人類”功能,解決成本問題是産業化的前提。

AI大模型發力,有望助力人形機器人快速落地,政策利好則與技術進步一起,共同推動着商業化程序加速。浙商證券預計,2030年人形機器人需求量約177萬台,全球市場空間有望達1692億元,2023-2030年CAGR達25%。中短期(3-5年)工商業場景率先應用;中長期(5-10年後)個人場景應用空間大。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衆多機構将人形機器人視為新一輪機器人創新周期的核心,積極挖掘本土産業鍊的機會。

廣發證券代川表示,就目前的人形機器人市場整體格局來看,多方勢力分别在軟體(算法、人工智能技術等)及硬體(自研電機、整體結構、運控能力等)等方面具備其先發優勢,同時部分廠商已具備商業化能力,有望于今年四季度傳遞産品。人形機器人産業化趨勢之潮已至,當下應積極關注各家現有企業及新進者的技術路線及産業化程序,并關注成熟産業遷移到人形機器人産業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技術複用現象,等待人形機器人産業“0-1”拐點的到來。

華創證券稱,隻有在人形機器人整合感覺系統、驅動系統、末端執行系統、能源供應系統、計算系統及軟體這五大系統後,疊加人工智能方面的突破,才能表現出的“人”的特質。傳感器作為軟體控制和硬體零部件的橋梁,是實作特質最為關鍵的基礎。在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快速更新的背景下,感覺層的傳感器有望迎來新一波的發展機遇。國内廠商經過長期技術積累,在力感覺、狀态感覺、視覺感覺和位置感覺多領域均有布局,有望借助自身優勢快速切入制造環節。

(科創闆日報 宋子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