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央廚房”配餐,為什麼如此不受家長待見?

“中央廚房”配餐,為什麼如此不受家長待見?

導語

近日,江西贛州蓉江新區多名學生家長反映,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後,蓉江新區的多所中國小、公立幼稚園開始采用中央廚房配餐,但出現了送餐不及時、飯菜不合口味等問題,且啟用這一配餐模式前,并未征求家長的意見。一時間,關于學校中央廚房配餐的輿論迅速發酵,引發社會各界人士關注。

01

政策持續推動,中央廚房配餐漸流行

目前,全國各地對學校提供餐飲的規定并不統一,有些地區要求中國小校設有食堂。但并非每所學校都有條件和能力自建食堂,尤其很多在城市城區的國小、國中,由于用地緊張等原因,無法開設廚房及食堂。并且,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對學校食堂硬體及衛生要求較高,達到相應名額需要投入很多,建設并營運起一所食堂并不簡單。

成本、衛生、監督等綜合因素考量下,自建食堂正在逐漸“失寵”,淪為衆多學校的棄選。另一方面,在國家政策推動下,通過“中央廚房”配餐,解決學生吃飯(尤其是午餐)問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學校的新選擇。

“中央廚房”配餐,為什麼如此不受家長待見?

2020 年,教育部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提到要完善從食品原材料采購、庫房儲存、物流配送、生産加工到成品銷售的全鍊條節約管理,實作食材配比有效動态調整,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探索設立中央廚房、中央庫房,實行集約化、專業化的高效管理。

落實到地方,2020 年,山東省濟南市教育局釋出《關于加強濟南市中國小“食堂+配餐”規範化管理的通知》,提出在以學校食堂供餐為主保證供餐服務外,實行多種形式的配餐供餐服務,其中就包括建設“中央廚房”多點配送。截至 2023 年 3 月,濟南全市 15 個區縣實作配餐的中國小幼稚園共計 549 所,覆寫就餐人數 318180 人

去年,福建省福安市出台《福安市 2022 年教育擴量提質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将學生課後服務餐實作中央廚房直供作為一項重點内容,并投資 1860 萬元用于建設中央廚房;今年新學期伊始,又有多所學校教師在班級群釋出通知,宣布學校食堂不再配餐,餐食均由第三方公司配送,家長們可自行決定是否讓孩子中午在學校用餐。

目前來看,這種由餐飲公司對中國小、幼稚園集體配送的中央廚房式供餐一般分兩類。一類是給學校配淨菜,這是針對較小的學校,廚房空間有限,淨菜來了之後學校現炒就行;另外一種則是全鍊條配送,即将新鮮的食材加工,燒、炒、炖、煮、蒸之後裝入飯盒,之後使用保溫箱,全程跟蹤定位運輸配送到學校。

02

“預制菜”風口下,家長談中央廚房色變

但最近,關于中央廚房配餐的擔憂和争吵正在多地持續發酵甚至愈演愈烈,家長們紛紛擔心學校統一配餐含有預制菜,長期食用會對學生的健康産生不利。甚至有家長不惜辭職,親自每天給孩子送飯。另有一些家長表示,“其實主要顧慮在于看不到,學校食堂供餐起碼有學校上司和老師監管,家長也有機會看見。但是中央廚房一般很遠,家長什麼都看不到或無法實時看到,确實是不放心。”

事實上,家長關注預制菜品質并非杞人憂天,産品資訊标注不一、部分添加劑歸類模糊、鈉含量過高等問題都不容忽視。此次江西贛州蓉江新區中央廚房配餐所引發的巨大争議,很大程度上也是針對預制菜的“口誅筆伐”。

據人民網輿情資料中心顯示,目前關于預制菜進校園的負面消息反映的意見主要在于:一是認為預制菜本質就是隔夜菜,不僅營養流失,且添加劑較多,長期食用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二是質疑進校園預制菜企業是否合規;三是希望取消預制菜進校園,給孩子應有的新鮮有營養的餐食;四是認為預制菜進校園不應“一刀切”,但家長和學生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學校應提供多種供餐方式,學生應自主選擇是否食用學校提供的預制菜。

不可否認,憑借省時省力、低成本等特點,預制菜近幾年正快速占領餐飲市場并收攏大批消費者。此前,國家發改委釋出的《關于恢複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提出,挖掘預制菜市場潛力,加快推進預制菜基地建設。全國範圍來看,預制菜市場正在迅速擴容,相關資料顯示,2023 年大陸預制菜市場規模預計将超過 5000 億元人民币,現存相關企業超過 6 萬家。

“中央廚房”配餐,為什麼如此不受家長待見?

與此同時,有業内專家對此表示擔憂,認為預制菜前期加工過程中會導緻營養成分喪失,可能影響孩子們的健康。“預制菜”不應該是校園供餐的最優選擇,不符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條規定的“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秦輝認為,預制菜在現階段并不宜銷售給中國小生。他認為,未成年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是以,是否使用預制菜,是否與學校或預制菜企業簽訂買賣合同,需要尊重未成年人監護人的意見。

針對家長顧慮,近期多地教育部門及相關機關也有所回應。9 月 7 日,廣州多滿分食品有限公司釋出聲明稱,公司提供的學生餐均是就餐當天上午在央廚新鮮現場制作完成的,不存在預制說法;9 月 14 日,湖州市教育局在回複“預制菜進校園問題”時,稱湖州市要求學校食堂采購新鮮食材,目前沒有預制菜進入校園;荥陽市教育局回應稱,學生午餐使用新鮮菜品由中央廚房現場制作後按照配餐要求由專人、專車送至學校,沒有使用預制菜。

然而,類似上述的回應似乎并不足以打消家長疑慮,關于中央廚房配餐的探讨及預制菜進校的争議,社會各界仍在不斷争論發聲。

03

公開透明看得見,配餐工作如何做好

校園食堂面對的群體主要是未成年人,正值身體及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對食品安全和營養的要求應該更高、更嚴格。在中央廚房配餐這件事上,相關管理部門應制定更為嚴格的準入門檻,對于拟進入校園的企業及産品,也應就其營養成分、保存期限等做好詳盡的檢測釋疑工作。

對企業而言,需要配餐企業引入成熟的制度并且做到規範管理。企業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流程和管理程式,從業人員要明确食品安全職責和操作流程,同時建立營養餐進貨驗收、入庫、分發、留樣等制度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定期對食品安全工作進行自查。

對學校而言,要嚴守校園食品安全關。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有關監管部門要把監管落到實處,不僅要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力度,而且對于消費者反映比較集中、突出的問題,要專門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監督檢查,依法打擊違法違規或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中央廚房”配餐,為什麼如此不受家長待見?

更重要的是,學校在中央廚房配餐上應最大限度地保證其公開透明化。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釋出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明确要求,學校在食品采購、食堂管理、供餐機關選擇等涉及學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項上,應當聽取家長委員會或者學生代表大會意見,保障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而此次造成争議的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學校在采用中央廚房配餐模式前,沒有廣泛聽取家長意見。

此外,加強食堂自建也能從根源上解決中央廚房引發的争議。據媒體公開報道,截至今年 3 月,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本實作百分之百擁有自建食堂,用以滿足學生的用餐需求。同時,還完成了區内絕大多數中國小、幼稚園的“網際網路+明廚亮竈”建設。該區一國小老師表示,實作校内“明廚亮竈”,遠比在外購買統一配餐安全。

未來,随着餐飲品質消費的進一步更新,中國小、幼稚園等教育機構在配餐上的痛點和剛需還将持續。有關機關和部門應聯合協同,建立起從種養殖、選材、加工、檢驗到餐桌的環節全程透明化、可追溯化的食材體系。

結語

校園食品安全事關學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更關乎社會和諧與穩定,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是以,在學生配餐環節上,學校、企業、政府等各個部門更應做好關聯謹慎行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