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還記得那兩個因為“不完美的豹子”吵起來的小兄弟嗎?

媽媽因記錄下兩個兄弟從争吵到反思、分析和道歉的視訊,火遍了全網,點贊直達500萬。

這也不是媽媽記錄倆兄弟第一次吵架經過,幾乎每隔一天都能看到倆兄弟因為按電梯、搶東西發生的争執:

“對不起哥哥”“對不起賈貝貝”“一點感情都沒有”

“你怼這兒幹嘛,疼不疼啊?”“但我也疼”

“賈貝貝按了好多次,我才按的”“你撒謊”

除了孩子吵架時有梗好笑,吸引網友的還有别的原因:

一個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孩子絕對不還嘴。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表達能力真好,邏輯清晰,用詞妥當。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吵架這種“負面行為”,并非都得定罪于惹是生非、沒事找事。

相反,有時也是鍛煉孩子的有效手段。

孩子不僅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有直面沖突的勇氣。

讓孩子學會吵架,比想象中重要。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學會吵架 

擁有直面沖突的能力

“孩子不愛說話,會不會被欺負?”

“孩子比較内向,這種性格能和同學相處的來嗎?”

“孩子如果跟同學發生沖突了,怎麼辦?

每隔一段時間,私信裡幾乎都會看到同樣的問題。

大多數父母的處理方式都可總結于:

“别的小朋友如果說你了,你就忍一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都得吃點虧。”

忍讓雖然能解決一些問題,但過度的忍讓會對孩子不公平。

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之前很喜歡去離家近的廣場找其他孩子玩。

隔了一段時間後,每次玩完回家都嘟囔着誰誰誰怎麼讨厭,誰誰誰怎麼煩人。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一開始朋友還以為是孩子養成了亂評價别人的壞毛病,細問才知道,原來每次玩耍時,别的孩子總搶他的東西玩。

朋友告訴他要懂得禮讓其他小朋友,不要計較,自己回了家還能玩。

可時間久了,這幫孩子不但獨占朋友兒子的玩具,還不讓他加入,一直到他們玩夠了才願意給他。

朋友兒子非常委屈:“媽媽,我不想再讓他們了!但你總不讓我說。”

讓孩子大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縱容欺負他的人。

後果十分可怕。

小時候有家庭擋在前面,後遺症可能不明顯。

長大獨立後,負面後果會影響到孩子的工作、三觀或者婚姻,成為回避型人格。

小時候被小朋友欺負不敢還嘴,成年後被上司同僚欺負不敢還嘴;

小時候面對沖突選擇忽視,成年後在社交上遇到問題也會持有擺爛态度;

一旦遇到什麼問題,都先用回避的冷暴力去解決。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在《你生氣,為什麼不明說》這本書裡,安德烈娅·勃蘭特提出叫“容許建設性沖突”的觀點。

平穩、和諧,無論在孩子還是成年人的世界,都是暫時的狀态。

不僅要讓孩子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也要讓他們懂得維護自己憤怒的情緒。

表面上是吵架,實質上是培養孩子直面沖突與解決沖突的能力。

生氣不是壞事,生氣的人也不是壞人。

一味地教育孩子因為忍耐是以忍耐,因為謙讓是以謙讓,

并非是最明智的辦法。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善良謙讓

隻留給尊重自己的人

愛默生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就等于零。”

一位媽媽就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過女兒的經曆,

孩子連續好多天回家都說,自己在學校過得不開心:

“同桌把我的書包、鉛筆和東西都扔了,還讓我自己去撿。”

幾番試探,同學發現女兒沒有什麼反抗的迹象,緊接着出現了更加過分的行為:

把書包扔在垃圾桶旁邊,上廁所的時候把她往男廁所拉,吃飯的時候藏她的飯盒,有時還會打她屁股。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最後媽媽找到班主任,同桌才向女兒道歉。

事後媽媽非常責怪自己,把女兒教的太懦弱:

“善良也得有底線和鋒利的爪牙,讓别人不敢欺負。”

父母教孩子善良前,還要告訴他/她什麼是人性。

人性不差別孩子和成年人,它是天生的。

紀錄片《幼稚園》中,導演用長達14個月的周期,記錄下了幼稚園裡孩子們真實生活的場景。

連成年人都意想不到,年齡尚小的他們會有如此成熟的言行舉止。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還有個小女孩,聽到不喜歡的人告白自己後,第一反應是:“他長得太醜啦!”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這個類似班裡小霸王的男孩欺負其他孩子時:“你莫挨着我坐,聽到沒有?”

旁邊兩個孩子不僅沒有制止,還模仿他的行為。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接着,不停的拍打趴在桌子上拍打另外一個眼鏡男孩的頭部。

眼鏡男孩沒有大膽反抗,隻是晃了晃腦袋,但并沒有阻止了他的行為。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如果當時這個男孩站起來說“不要拍我了”,會不會讓這個調皮的孩子安生點?

孩子們的世界,其實跟“成人世界的模式”趨于吻合,甚至是成人世界的縮小版。

隻要求一方忍耐、謙讓,是天方夜譚。

一切美好的品質都應該建立在自我保護和尊嚴之上。

沒有邊界的善良,隻會被拿捏。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教孩子吵架

不要忘記3點

當然,告訴孩子們會“吵架”并不是讓他們學會用激烈的方式和情緒去解決問題。

而是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保護自己的尊嚴。

懂得“吵架”,也絕不是蠻橫無理。

反而要會見機行事,清楚何時前進何時後退。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積極的争吵,從孩子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講是有好處的,

它不僅可以讓孩子懂得如何為自己争取公正平等的環境,還能讓他世界裡的是非黑白更加清晰。

同樣,如果争吵帶來的結果是正面的,這種快樂感會能讓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要吵架的情況,記得告訴他/她下面三點:

一、氣勢

昂首挺胸,落落大方,從身體裡散發出來的那種自信勁是無形的能量,可以勸退很多人。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二、重複

如果孩子還處在嘴笨,不會吵架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重複”對方罵人的話。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三、用反問句

反問,也是可以震懾住别人質疑、污蔑的好辦法。

兒子被罵後我教他:出了家門,善良沒有用

一般在了解局面和形勢,以及自己和對手,才會提出問題。

從心理學上來講,質問可以讓被動方變為主動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風起雲湧。

從幼稚園到大學,每個階段,都有孩子要面臨的環境和人際關系。

一味地寬容忍讓,隻會讓善良顯得廉價。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是互相的。

不主動找事,但也不要怕事。

要把真誠留給值得自己退一步的人,而不是傷害你的人。

保護自己這件事,

不僅僅是孩子,也是成年人要面對的功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