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作者:小院之觀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後,先奪取了北平,随後在懷來消滅了都督宋忠所部,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宋忠覆滅的消息傳到京師,還沉浸在古文中的朱允炆終于反應過來,他派出了耿炳文。

耿炳文在明初一衆名将中不那麼顯山露水,但他絕不是個簡單人物。

耿炳文,濠州人,這個籍貫在明初意味着榮耀。沒錯,耿炳文父親耿君用就是朱元璋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耿君用在朱元璋與張士誠的浙西之戰中陣亡于宜興,部衆由其子耿炳文上司。朱元璋安排他鎮守長興,繼續防禦張士誠。

在朱元璋手下,有擅長進攻的将領,如常遇春、藍玉、馮勝;也有擅長防禦的将領,比如耿炳文、吳良、湯和、朱文正。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耿炳文+吳良,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防守雙子星。耿炳文的封号是“長興侯”,吳良的封号是“江陰候”,這是他們憑戰績掙來的。兩人一個守長興,一個守江陰,防禦張士誠的攻勢。張士誠一直是很想欺負一下朱元璋的,在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他孜孜不倦地向長興發動了大小數十次進攻,戰績是全敗。——(耿炳文)以寡禦衆,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

張士誠也曾給朱元璋制造了不少麻煩,他可以殺死耿君用,當他的對手換成小耿,張士誠再也讨不到任何便宜。出征陳友諒時,考慮到張士誠的威脅,朱元璋并未帶上耿炳文和吳良。在徐達、耿炳文、吳良這些克星都在的情況下,張士誠就算來攻,也難以讨到好處。

耿炳文顯得比較低調的原因一是洪武時期人才大爆炸,二是他擅長的領域和負責方向讓他長期沒有出現在最激烈的戰場。

這絕不等于他功勞不大,明太祖排列功臣名次時候,将耿炳文與大将軍徐達列為一等,可見他多受器重。

建文元年,吳良已經病逝,耿炳文時年65歲,身子骨還挺硬朗。這時還活着的開國元勳隻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郭英年老體衰,那麼隻能是耿炳文了。

超級玩家朱允炆終于回過神來,運用他的資源優勢想要碾壓朱棣。他任命耿炳文為征虜大将軍,統率副将軍李堅、甯忠,為了讨個口彩,他學習元順帝,号稱大軍百萬。

百萬大軍很可怕,實際上半數也沒有,耿炳文自己率領的一路号稱三十萬,實際人數是十三萬,即使這樣也已足夠強大,光他這一路就足夠碾壓朱棣。

朱允炆太想一次性解決朱棣了,在耿炳文之外他還來調來了吳傑、吳高、盛庸、潘忠、楊松、平安等數路軍馬分頭北進。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這些人的兵力有多有少,并不與耿炳文的主力駐紮在一起。耿炳文在八月十二日進駐真定,另外兩路精銳南軍,都督徐凱駐紮在河間,潘忠和楊松駐紮在莫州,他們手下的9000精銳又前出到了雄縣。

這樣一來,離北平很近的雄縣就成了一個伸出的拳頭,南軍的本意是靠雄縣的精銳騎兵牽制住朱棣,讓他不敢随便出城晃悠。可是在朱棣眼裡,又變成了另一種解讀:雄縣兵力不多又那麼近,為什麼不吃掉他們?

這種情況也在南軍将領考慮之中,莫州到雄縣隻有四十多裡,打馬揚鞭也就是一個多時辰的事,朱棣若敢來,正好裡應外合把他就地殲滅,叫他有來無回。

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雄縣能堅守到援兵趕到。

建文元年八月十五,月亮還有一天才到最圓的時候,這絲毫沒有妨礙雄縣的守軍對月高唱對酒當歌。苦啊,都怪該死的燕王,讓我們在這團圓之日還要勞師遠征,等過了今夜,讓我們盡快拿下北平,結束這場無聊的戰争吧。

大家飲酒賞月,絲毫沒有發覺城牆下人頭攢動,燕軍已乘夜将雄縣團團包圍。

哪有中秋節還來攻城的,南軍将士氣憤無比,他們“登城大罵”燕軍不講武德。燕軍開始攻城時,許多人還醉倒在地,剩下的人隻能倉促應戰。

雄縣很快被攻破,9000精銳士兵少部分投降,大部分被殺,應該說在氣節上他們配得上精銳的稱号。

攻克雄縣隻是朱棣計劃的第一步,在他心裡,一戰擊破南軍主力才是真正的目标。

第二道防線莫州離雄縣很近,按照正常速度,當雄縣遭到攻擊時,莫州守軍是來得及趕到支援的。但由于朱棣的行動太突然,在好不容易沖出來的塘兵(傳令兵)還在路上時,雄縣已經被攻破。

當然,莫州的潘忠、楊松并不知道,他們收到的情報是雄縣收到攻擊,請求立即支援。

有個古老的戰術叫“圍點打援”,它曾在近代被發揚光大,名噪一時。朱棣作為大明軍界的領軍人物,他的戰術比“圍點打援”更進一步,是“克點打援”。

攻下雄縣不足為奇,迅速攻下雄縣才是關鍵,莫州援兵還在路上時,點已被攻破,朱棣能運用全部兵力打援。

現在,雄縣已經是朱棣的了,他登上城樓,遠處煙塵滾滾,雄縣的救兵來了。等待他們的是朱棣早已埋伏在路上的伏兵,為了保證突然性,他甚至還創造性地使用了特種作戰的戰術,安排手下大将譚淵帶着千餘名士兵潛伏在水中,靠着茭草呼吸,聽到炮聲後從水中冒出,占據橋頭,切斷援兵的退路。

北軍大将張玉一馬當先,率軍逆擊。埋伏在路邊草叢中的炮手開炮轟擊援軍腰部,潛伏在水中的特戰士兵一躍而起,譚淵帶領他們從後向前掩殺。莫州兵馬在前、中、後三個方向同時遇襲,陣型還來不及展開就已失敗,潘忠、楊松都被生擒。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為了争取到與耿炳文決戰的機會,朱棣的目的是拿下莫州,但莫州軍情還不明朗,他需要一個掌握莫州詳細情報的人來提供。都督潘忠扮演了這個角色,似乎在建文帝一方,名字裡帶“忠”字的人都不怎麼吉利。宋忠還能做到盡忠,潘忠剛一被俘就做了帶路黨,他告訴朱棣:莫州城内還有萬餘士兵,九千多匹戰馬。

為了立功,他進一步建議朱棣,莫州城内已沒有進階将領,守軍聽說我們都失敗了,一定軍無鬥志。您要是馬上進兵,一定能拿下莫州。

果然如潘忠所言,當朱棣帶着100多個騎兵風馳電掣趕到城下,向守軍宣布雄縣已失守,你們的都督也已被俘後,莫州南兵已經無心抵抗,他們就地投降,朱棣轉眼間得到了一批生力軍,外加大量戰馬辎重的補充。

從雄縣到莫州,數萬精銳南兵就這樣被消化掉了,朱棣表現出一名優秀統帥的能力,與他在和朱允炆鬥智鬥勇時表現出略顯拙劣的政治手段相比,燕王的軍事能力才是真正的強項。朱元璋這個兒子長成了父親希望的樣子,勇武善戰,殘忍果斷,把他放到北邊防禦蒙古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朱允炆進行那令人絕望的削藩。

閃擊雄縣、莫州後,朱棣得到了與耿炳文面對面的機會,作為二代軍人翹楚的朱棣,與僅存的一代元勳耿炳文,哪個更強呢?

真定,将是他們決戰之地。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真定之戰】

真定,是現在河北正定的古稱,再早一點,真定也不叫真定,它還叫常山,常山趙子龍的常山。除了趙雲,真定還出過趙佗、範仲淹、李杲、蘇天爵等名人。

在當代石家莊崛起之前,真定府千百年間一直是華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饒最繁華的大都會。真定又與太原處在一條平行線上,互為山西與華北大平原往來大道的起點與終點,是以人們習慣上将“錦繡太原城”與“花花真定府”聯句。

拿下真定,朱棣将打開通往山西的大道,得到巨大的戰略轉圜餘地;守住真定,耿炳文将扼住朱棣咽喉,讓他局促在北平地區不得其門而出。

朱棣等不起,稍作休整後,八月二十五日,前燕王現反賊朱棣率領自己主力抵達真定20裡處。他再次表現出一名傑出統帥的狡黠,進行了耐心細緻的戰前偵察,從一位砍柴人口中得知,耿炳文現在正把主力部署在真定西北方向,在東南方向防禦相當薄弱。

這個消息讓朱棣喜出望外,耿炳文善守的名頭實在響亮,他最怕的是老耿把主力龜縮在城裡,那樣他将不得不以弱勢兵力進行攻城,這違背兵法常識,成功的希望渺茫。

為了确認情報,朱棣親自帶着幾個騎兵前往東門偵察,他們甚至抓了兩個南軍押送糧草的士兵詢問,得到的消息證明砍柴人沒有說謊。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要問在戰場上什麼因素最重要,答案不是情報,而是作戰。一支軍隊的戰鬥能力是基礎,如果你手裡隻有1000名老弱病殘,就算在本月一号知道敵人将派出十萬精銳,于三十号抵達你家西門堵你,這個情報也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否則大家就不用真的作戰了,進行一場情報戰就能分出勝負。

但是觀察現代國家軍隊編制,能發現一個有趣的共同點,在各個部門中,一部往往是作戰部,二部往往是情報部,這說明情報是僅次于作戰,第二重要的部門。

在軍隊有能力一戰的條件下,情報往往成為戰場決勝因素。這個道理,放之古今中外皆準。

朱棣用兵有個最大的特點:快。由于長期身處北方,他擅長帶領騎兵來去如風長途奔襲,更接近蒙古人的作戰風格,這點讓習慣于依靠步兵為主力的南軍将領屢屢吃虧。在雄縣和莫州,耿炳文失去了他的數萬精銳騎兵,這讓他的偵察力和野戰能力大打折扣。

朱棣得到了情報,耿炳文渾然不覺,當時他還在城裡接待朝廷派來的使臣,南軍派出的斥候甚至沒能及時覺察到北軍的動向。

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了,朱棣找到了對手最薄弱的環節。他的目标不光是擊敗南軍,更要将耿炳文消滅在城外,以防這位防守大師跑回城裡重新組織起抵抗。根據他以往的防禦戰績來看,強攻真定會是非常困難的。

按照掌握到的情報,朱棣專為老耿量身定制了戰術。他派出張玉、朱能率主力當面向南軍發起進攻,自己則率領一隊精銳騎兵悄悄繞到了南軍背後。

當耿炳文看到呼嘯而來的北軍騎兵時,他隻是哼了一聲。善守是他的标簽,但不等于老耿不會進攻。要知道,老對手張士誠覆滅後,他可是跟随徐達、傅友德、藍玉等人南征北戰,在山東、陝西、塞外、雲南、遼東與不同的敵人作戰過,同樣未嘗敗績。

張玉、朱能算什麼角色?不入流的無名之輩而已。十幾萬人面對幾萬人的進攻,老耿還沒慫到要縮到城裡的地步,耿炳文下令出城迎戰,要以堂堂之陣擊潰北軍,報雄縣、莫州二箭之仇。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事後有人認為,耿炳文應該發揮他的特長,不該主動出擊。但耿炳文不是宋忠,他手下有十幾萬人馬,寄托着朝廷平叛的希望。要是他龜縮在真定不出來,朝中就會有風言風語,說老耿消極避戰,定有二心。

面對當時的戰場形勢,恐怕誰都不會做縮頭烏龜吧。

在南軍的注意力都被張玉、朱能所吸引時,背後出現了騷動,朱棣親自率領的鐵騎以雷霆之勢直插入南軍背後,他們并不戀戰,隻是憑借突然性和機動性一遍遍橫穿敵陣,将南軍陣型切割破壞。

這招叫做“倒卷珠簾”,據說是在隋朝時由大将軍楊爽所創,楊爽統領的鐵騎憑此多次在突厥人進犯時以少勝多,大敗敵人。

其要訣是“以弱擋強,以強擊弱,驅潰攻主,擋者,無不潰敗”,驅趕敵方潰兵沖擊敵軍主力,并将恐懼傳遞到全軍,到最後,兵敗就如同雪崩,神仙來了也難救!

當步兵為主的軍隊不能結陣對抗騎兵時,将是非常脆弱的。看到敵軍陣型散亂,朱能開始了他的表演,跟随在朱能身邊的隻有30餘騎死士,但在朱能躍馬大呼激勵下,他們比300人還要強大。

朱棣和朱能兩支箭頭縱橫敵陣,讓耿炳文試圖重新組織陣型的努力歸于失敗,“倒卷珠簾”的效果出現了,南軍大亂,自相踐踏,死者不可勝記。

南兵已陷入混亂,但朱棣還有個最重要的目标——耿炳文。其他人可以放跑,唯獨不能漏了耿炳文,讓老耿跑掉,對朱棣意味着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

朱能再次發起了沖鋒,他的身邊還是30多騎,他的眼中隻有耿炳文的帥旗。隻要追上耿炳文,或擒或殺無所謂,隻要不讓他跑進城裡就是勝利。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在朱能快要殺到的時候,耿炳文也已退進了城門,他慌忙指令部下拉起吊橋。朱能趕上前一刀砍斷橋索,但是,戰場上萬千軍中取敵将首級這種事,機率實在太小了,耿炳文手下也是有死士保護的。衛士們在橋頭拼死抵抗,朱能畢竟人少,眼看耿炳文身影消失在門洞,他已無法繼續追擊。身後湧來數萬南軍潰兵,朱能功虧一篑,隻能選擇撤退。

真定城外,朱棣大獲全勝,根據他稱帝後所修的《奉天靖難記》記載,此戰“斬首三萬餘級,俘降者數萬”,按照這個戰果,老耿的主力已經被折騰完了。不過我很懷疑這個說法,在其他史書中記載的耿炳文尚有十萬之衆更加可信。

因為,真定之戰并未結束。

僥幸退回城裡的耿炳文恢複了理智,朱棣不同于他遇到過的任何對手,張士誠從來沒這麼多騎兵,元軍也沒這麼能打,還會“倒卷珠簾”?簡直聞所未聞!

當野戰被擊敗後,防守就成了必然選擇。守城不需要騎兵,攻城騎兵無用,當兩者優勢倒轉,耿炳文最擅長的防禦戰依舊無人能破。

耿炳文找到了與朱棣作戰的正确姿勢,真定是他的大學營,城内儲存着大量糧草,他還有十萬之衆,耿炳文把戰争納入了自己熟悉的軌道。現在,他還是那個守無不勝的防禦之星,朱棣在攻城方面并不比張士誠強多少。

北軍以騎兵為主,要騎兵下馬攻城,那根本不是他們的專業。一個騎兵可以在野外擊敗10個步兵;如果他下馬步戰,未必能打得過一個步兵;一旦他開始攻城,那麼10個下馬騎兵都未必換得掉城頭一個步兵。

這個道理在真定得到了驗證,北軍圍住真定強攻了三天毫無進展,他意識到再攻下去也沒什麼結果,不得不解圍而去。

靖難之役真定大戰——造反藩王朱棣與防禦大師耿炳文的交鋒

朱棣最擔心的情況發生了,南軍在城外損失三萬餘人,看上去是北軍很大的勝利。但正如我們一再說到的,損失點人對建文帝算不了什麼。根據戰争性質的不同,戰争目的也不盡相同。有時候,以空間換時間,對敵人有生力量造成殺傷,積小勝為大勝,能達到最終勝利;有時候,空間不是主要的,時間才是,戰争的目的不是殺敵,而是盡早奪取目标,就能擷取最終勝利。

朱棣需要的是後一種,沒能拿下真定就是失敗,他隻能退回北平,伺機再動,戰場的主動權又回到了耿炳文手裡。

#明朝果然很有料#

繼續閱讀